1 頁 (共 1 頁)

[轉貼]地球簡介

發表於 : 週五 5月 23, 2003 8:42 pm
pomelo
地球是太陽系的第三個行星, 介於金星與火星之間. 地球距離太陽的距離定為一天文單位, 大約為1億五千萬公里. 地球是前四顆岩質行星中最大的一個, 也是太陽系中密度最大的.

地形外觀

地球最大的特徵在於它是太陽系中唯一表面有液態水存在的星球, 表面約70 %為海洋所覆蓋, 所以能孕育滋養生命. 由太空中回首看看地球, 可以發現地球是個美麗的藍色星球, 包圍著大氣. 大氣中有水所構成的白雲.

除了海洋之外, 就是佔地較少的陸地. 由太空中可以看到地球上陸地的分布. 由於風化作用的進行, 地球上並不會看到許多類似月球以及水星表面的隕石顆構造.

表面環境

地球是目前(2001年)在太陽系中發現唯一有生物存在的地方, 表面溫度的範圍大致在-50度~50度的範圍, 不致過於酷熱或嚴寒. 由於地球的自轉軸有23.44度的傾斜, 因此有四季的分別. 在太陽直射北半球時, 北半球為夏季, 而太陽直射南半球的時候, 北半球為冬季.

地球的板塊運動仍然很頻繁, 時常有地震發生, 釋放能量. 薄板狀地殼隨著地函的對流而做水平漂移的板塊運動, 也是地球獨有的重要特徵. 板塊運動造成的物質循環對於地球的外觀影響極大.

也許會有人問, 為什麼與地球大小相近的姊妹星-金星, 跟地球的環境差這麼多呢? 原因可能是由於Runaway溫室效應的結果. 據推測, 原始金星的成分與地球相近, 不過由於大氣中含有的二氧化碳過多, 溫室效應的結果使得溫度上升, 地殼中的二氧化碳也分解釋出了, 更多的二氧化碳又繼續加深溫室效應的效果, 如此一來, 就在也無法回頭了, 所以稱Runaway.

星體結構

地球內部的結構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地殼, 地函, 地核. 其中地殼以及地函是由矽酸鹽所構成的, 而地核由液態(外部)以及固態(內部)的鐵鎳合金所構成.

大氣結構

地球上的氣壓大約為一大氣壓附近. 主要由氮氣與氧氣所組成的. 高空有由水所形成的白色雲. 地球表面的大氣活動非常明顯, 容易見到許多氣旋的構造.

衛星

地球有月球這個半徑約地球4 分之 1 的不相稱大型衛星, 木星和土星雖然擁有比月球大的衛星, 但是和行星本身比起來, 只不過是個小小的天體而已.



月球的成因目前最有力的說法是撞擊說, 內容是這樣的, 在地球剛形成時, 有一個火星大小的行星撞擊地球, 造成地球部分地函物質離開地球, 撞擊後約1個月後即在外形成原始月球. 這也說明了月球的密度為什麼較地球低許多. 在日本有許多利用電腦模擬的實驗, 模擬的結果支持這個假設. 左邊的圖片為日本的模擬實驗所呈現的月球產生過程.

相關資訊可以在
http://yso.mtk.nao.ac.jp/~kokubo/moon/kit/movie.html
找到參考資料以及完整模擬動畫.


月球距離地球的距離約為38萬4400公里, 可說是十分接近, 在地球上觀測月球, 月球的亮度可達-12.7等, 而其視直徑約為0.5度.

月球也是目前(2001年), 人類除了地球以外, 曾經踏上過的另一塊土地.

月球很大, 這意味著月球引力對地球引發的潮汐作用很強. 目前月球與地球仍未達到平衡, 月球會漸漸遠離地球, 而地球的自轉也會漸漸的慢下來. 直到月球繞地球的時間為一周五十五天, 地球自轉一周也是五十五天時, 才會達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