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明清故宮介紹

發表於 : 週三 5月 28, 2003 9:41 am
pomelo
在北京的明清故宮,舊名紫禁城,始建於明成祖永樂五年 (公元1407年) ,永樂十八年 (公元1420年) 竣工。明清年間曾不斷被修建和擴建,現存的建築,以清代所建為多,然而在總體佈局上仍保持原來面貌,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集中國歷代宮廷設計之大成。

   故宮位處北京城的中心,以一中軸線為主體骨幹,與北京城市設計相配合,佔地72萬餘平方米,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周有高達十多米的城牆及寬52米的護城河相圍繞,城牆的四角分別建有角樓,組成一座森嚴的城堡。

   故宮建築分為外朝及內廷兩組。午門為故宮的大門,位於最南面,用以舉行頒召及獻俘,以體現皇權的威嚴。

   進入午門即為故宮的「外朝」部份,這部份主要由太和殿、中和殿及保和殿組成,合稱外朝三大殿,為皇政辦理處,用以舉行大典、行使權力的地方。要進入外朝,必先經過太和門。太和門是故宮外朝三殿的大門,也是宮內最大的一座宮門。進入太和門之後,首先是太和殿。這是舉行皇帝登位、壽辰、大婚、冊立皇后等大典的所在地。太和殿背後是中和殿,皇帝親臨大典前便在這裏暫坐。保和殿則是皇帝宴請王公巨卿,與及舉行殿試的地方。為了突出外朝三大殿的地位,太和、中和、保和三殿皆放在同一石臺基上。臺基呈工字形,上下分三層共八米多高,四周以漢白玉精工雕成的石欄杆重重圍繞著,極富氣象。

   外朝之後為故宮的「內廷」部分,主要由乾清宮、交泰殿及坤寧宮組成,合稱為內廷後三宮。內廷兩側排列著東、西宮等附屬建築,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供皇帝、皇后、皇太后、妃子、皇子等生活和遊樂的地方。乾清宮在明代是皇帝的寢宮,及至清代,皇帝還在這裏讀書、批閱奏章、召見宮員和接見外國使者;交泰殿則是皇后在重要節日受朝賀的地方;至於坤寧宮在明代和清初是皇后居住的地方,後把西側作為薩滿教的祭祀場所,東側作為皇帝結婚的洞房。

   除了以上的建築物外,故宮的重要建築還有位於外朝東西兩邊的文華殿和武英殿,與及養心殿、奉先殿、慈寧宮、寧壽宮。

   故宮以黃色琉璃、漢白玉和三原色為基調的畫棟雕樑,統一了整個建築的色調,又以崇臺疊階、廣場、院落和重檐、單檐、廡殿、歇山等不同屋頂造型來區分主次,突出重點,使能主次分明,嚴謹和諧,鮮明地表現出皇帝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