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雲岡石窟介紹

發表於 : 週三 5月 28, 2003 9:44 am
pomelo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大同市郊武周山 (又名「雲岡」) 南麓,十里河岸旁,東西綿延一公里。據史書記載,洞窟始鑿於魏文成帝和平年間 (公元460-465年) ,是為雲岡第一期石窟,現存大小窟龕 (普通話〔kan第一聲〕;粵音〔堪〕) 一千二百多個,其中較大的有五十三窟,有石雕造像51000多座。它最大的佛像達十七公尺,最小的只有數厘米,生動多姿。

   這裏的佛像肩寬體壯,深目高鼻,短粗身材,八字鬚,相信是受犍陀羅藝術影響,滲雜了希臘、東羅馬、波斯文化,以及笈多藝術痕跡,再以中國古代傳統藝術技法改變了外來造型,是融合多個民族特色的作品。另外,背後雕有火紋飾,頭上圓光雕上飛天,加上淺密貼體的服裝的特點,則顯示出一種挺勁、渾厚質樸的造像風格。

  雲岡石窟許多重要的佛洞,都是雕鑿於孝文帝時期,是為第二期石窟。這期的造像題材趨於多樣化,有三世佛、彌勒佛、護法諸天和佛經故事的浮雕。而佛像的面相豐瘦適宜,身形俊秀雍容,表情溫和恬靜,服裝亦多是漢民族的寬博裝束,還出現中國式的床帳、帷幕。可見雕像風格逐步具有較多中國特色,融化為中國式佛教藝術。

  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是為第三期石窟的階段。這時的雕塑沒有第二期豐富多變的氣勢,新題村也出現不多。佛像造型趨於瘦削、長頸、削肩,稱為「秀骨清像」。大部份造像都是穿著寬衣博帶的漢族服裝,衣紋重疊繁複。

  雲岡石刻常使用直切等距裝飾刻法,並用細部變化相襯托,三期的石窟,各具特點,各有創新。整體上朝著中國化的方向發展,越到後期,漢族藝術風格越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