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介紹
發表於 : 週三 5月 28, 2003 9:45 am
龍門石窟亦稱「伊闕石窟」,位於河南洛陽市城南的伊水兩岸。伊水兩岸石山對峙,形成天然門闕,因而稱為「伊闕」或「龍門」。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
開窟造像始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歷經隋唐五代,直至北宋,前後五百餘年總共開鑿窟龕二千一百多座,造像十萬餘尊,題記碑碣三千六百餘塊。其中唐代開鑿的石窟佔總數的三分之二。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的露天石窟,有盧舍那佛、弟子、菩薩、天王、力士等十一尊雕像,以盧舍那佛像為主要標誌,高十七餘米,面容豐滿圓潤,莊嚴典雅,修眉長目,嘴角上翹,微露笑意,處於南北寬約三十六米、東西長約四十一米的最大佛龕之中,是唐代雕刻藝術中的傑作,由唐高宗和則天皇帝指定高僧名匠主持開鑿。
此外,北魏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和唐代的潛溪寺、萬佛洞、奉先寺、看經寺等均為代表性的洞窟。石窟群中,有虔誠持重的供養人像,有足踏鬼怪、豎眉挺立的天王,有婀娜多姿、衣帶飄舞的樂伎人,也有體態盈、優雅傳神的飛天。總括而言,龍門石窟地處中原,是外來佛教藝術和漢族傳統藝術互相交流的最佳土壤,對於研究中國雕塑、繪畫、建築、裝飾圖案等方面,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開窟造像始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歷經隋唐五代,直至北宋,前後五百餘年總共開鑿窟龕二千一百多座,造像十萬餘尊,題記碑碣三千六百餘塊。其中唐代開鑿的石窟佔總數的三分之二。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的露天石窟,有盧舍那佛、弟子、菩薩、天王、力士等十一尊雕像,以盧舍那佛像為主要標誌,高十七餘米,面容豐滿圓潤,莊嚴典雅,修眉長目,嘴角上翹,微露笑意,處於南北寬約三十六米、東西長約四十一米的最大佛龕之中,是唐代雕刻藝術中的傑作,由唐高宗和則天皇帝指定高僧名匠主持開鑿。
此外,北魏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和唐代的潛溪寺、萬佛洞、奉先寺、看經寺等均為代表性的洞窟。石窟群中,有虔誠持重的供養人像,有足踏鬼怪、豎眉挺立的天王,有婀娜多姿、衣帶飄舞的樂伎人,也有體態盈、優雅傳神的飛天。總括而言,龍門石窟地處中原,是外來佛教藝術和漢族傳統藝術互相交流的最佳土壤,對於研究中國雕塑、繪畫、建築、裝飾圖案等方面,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