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印刷術

發表於 : 週三 5月 28, 2003 9:50 am
pomelo
中國是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用反刻字體製成的玉質印章和銅製印章。到了秦代,秦始皇曾五次巡視全國,所到之處均命工匠刻石紀功.以求傳之後世,此舉大大地刺激了刻石技術的進步。東漢明帝時,已使用木質印章。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盛行,道教徒刻製了大量木刻符籙,有的字數已多達一百二十字。人們掌握了熟練的反刻文字技術,為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有利的技術條件。其次,紙和墨等也為印刷術的發明準備了物質條件。紙作為一種方便的書寫材料,自漢代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漸發展和普及,質量和產量都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筆和墨的歷史也十分悠久,至魏晉時代已相當精妙。上述種種條件,配合隋唐時期的經濟文化發展,印刷術便應時而生了。

  從現存的出土印本來看,目前世界上第一部標有日期的印刷品,是在敦煌莫高窟發現的《金剛經》。這是一柄由七張紙連接起來的卷軸,卷首是一幅釋迦牟尼坐在經筵上對眾弟子說法的木刻印畫,左右有許多護法神和僧人,上方還有飛天。在佛經卷末清楚地刻有「咸通九年 (公元868年) 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字樣。

  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技術更加發達,還出現了套版。套版多用以印刷文字,方法是將同一版面分成若干大小相同的木板,分別印刻不同顏色,逐次加印在同一張紙上。公元十四世紀湖北江陵所刻的《金剛經注》,就是用朱墨兩色套印的。這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套色印本。雕版印刷比手抄書固然快得多,但是刻版很費功夫,印一部書,往往需要數年時間,而且每一部書都得從頭刻起。人力、時間、物力都不化算。此外,為了印刷彩色圖畫,於是發明了餖版 (木刻水印的舊稱) 。方法是將同一版面分割為大小不一的塊拼湊印在同一張紙上,形成一幅多色圖案。

  宋仁宗慶曆年間 (公元1041-1048年) ,畢昇發明了膠泥活字術,以膠泥製成一個個活字,用火燒硬。一字用一個字模,常用字有數個字模,偏僻字則臨時刻用。印刷前,把字模排在一塊鐵板上,上面放上松香、蠟等,鐵板四周圍一鐵框。排滿一版後,用火加熱,使藥物溶化,用一塊平板把活字壓平,在活字上塗上墨,便可以印刷。印完後,把活字拆下來,留待下次再用,這是印刷術的重大革新。到了元代,農學家王楨創製出木活字,還發明了轉輪排字架,排版者可坐在中間,向左右轉動輪盤,取用活字。用木活字印書比較流行,它的重要性僅次於雕版。其後,錫活字、鉛活字、銅活字及鉛合金活字的應用,也是印刷技術的改革與嘗試,其成效大小不一。

  公元十四世紀,活字印刷傳到了朝鮮、日本。從元代開始,中國的活字印刷經由新疆傳到波斯、埃及和歐洲。它的發明,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