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風地動儀
發表於 : 週三 5月 28, 2003 9:50 am
據史書《五行志》記載,自公元九二年以後,幾乎連年發生地震,地震地區大至數十郡,引致地裂地陷、江河泛濫、房屋倒塌。張衡鑒於地震的頻繁,因而對地震現象進行研究,在京師洛陽創製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候風地動儀,以測定地震的方位。
「候風」有「候氣」的意思,古人以為地震是由地「氣」所引起的,因而以此為名。地動儀由精銅鑄成,外形像一個大酒,中間的圓徑八尺 (合今189.44厘米) ,頂上有凸起的蓋子,儀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龜、鳥、獸等圖形。儀器內部中央立著一根銅質「都柱」 (上粗下細的棍子) ,柱旁有八條通道,稱為「八道」,道中安有「牙機」 (發動機關) 。儀體外部周圍鑄著八條龍,頭向下,尾朝上,按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佈列。龍頭和內部通道中的發動機關相連,每個龍頭嘴裏銜有一粒小銅珠。地上對準龍嘴處,蹲著八個銅蟾蜍 (普通話〔chan第二聲chu第二聲〕;粵音〔蟬隋〕) ,昂著頭,張著嘴,當某處發生地震,都柱便到向那一方,觸動「牙機」,發生地震方向的龍頭張開嘴巴,吐出銅珠,落到銅蟾蜍嘴裏,發出「當啷」聲響,人們就知道哪個方向發生地震。儀器製成不久便測出順帝永和三年 (公元138年) 二月初三在隴西 (今甘肅東南部) 發生的地震,可見儀器靈敏度相當高。可是由於當時朝堂上讖諱迷信勢力很大,候風地動儀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也沒有被保存下來。
張衡的地動儀比外國同類儀器早誕生近一千年。古波斯直到公元十一世紀才有類似的地震儀器。近代的地震儀在公元一八八零年才製成,它的原理和張衡地動儀基本相似,但時間卻晚了一千七百年。
「候風」有「候氣」的意思,古人以為地震是由地「氣」所引起的,因而以此為名。地動儀由精銅鑄成,外形像一個大酒,中間的圓徑八尺 (合今189.44厘米) ,頂上有凸起的蓋子,儀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龜、鳥、獸等圖形。儀器內部中央立著一根銅質「都柱」 (上粗下細的棍子) ,柱旁有八條通道,稱為「八道」,道中安有「牙機」 (發動機關) 。儀體外部周圍鑄著八條龍,頭向下,尾朝上,按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佈列。龍頭和內部通道中的發動機關相連,每個龍頭嘴裏銜有一粒小銅珠。地上對準龍嘴處,蹲著八個銅蟾蜍 (普通話〔chan第二聲chu第二聲〕;粵音〔蟬隋〕) ,昂著頭,張著嘴,當某處發生地震,都柱便到向那一方,觸動「牙機」,發生地震方向的龍頭張開嘴巴,吐出銅珠,落到銅蟾蜍嘴裏,發出「當啷」聲響,人們就知道哪個方向發生地震。儀器製成不久便測出順帝永和三年 (公元138年) 二月初三在隴西 (今甘肅東南部) 發生的地震,可見儀器靈敏度相當高。可是由於當時朝堂上讖諱迷信勢力很大,候風地動儀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也沒有被保存下來。
張衡的地動儀比外國同類儀器早誕生近一千年。古波斯直到公元十一世紀才有類似的地震儀器。近代的地震儀在公元一八八零年才製成,它的原理和張衡地動儀基本相似,但時間卻晚了一千七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