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脈法

版主: jiunn辰仔(str)arashi

回覆文章
pomelo
究級玩家
究級玩家
文章: 5001
註冊時間: 週三 2月 13, 2002 8:00 am

診脈法

文章 pomelo » 週三 5月 28, 2003 9:52 am

診脈法又稱切脈,是中國醫學的一項獨特療法,是中國所謂「四診」 (望、聞、問、切) 之一。據中醫的理論,通過切脈可以瞭病的屬性是寒還是熱,機體正氣是盛還是衰,以及測知病因、病位,判斷病人的生死,調理虛實。

  診脈常用的是寸口部位,在手腕後靠拇指一側。寸口又分為寸、關、尺三部位。兩手共分六部,用以分候所屬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反應。醫生用食指、中指、無名指指腹。分別按在病人的寸、關、尺三部位上,就可得知脈象。

  司馬遷《史記‧扁鵲列傳》是中國有關診脈法最早的文字記載。扁鵲通過脈診,斷定趙簡子的病是由於血脈不通暢造成的,很快便將他治好。當時的人都認為扁鵲有「起死回生」之術。實際上,扁鵲是通過脈診瞭解病人的病情,然後對症下藥。據東漢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診脈法在當時已廣泛用於臨床。這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已有診脈法。

  公元三世紀末到四世紀初,西晉時期的大醫學家王叔和所著的《脈經》,是世界上第一部集大成的脈學專著。《脈經》中把各種脈象歸納為二十四種:即浮、芤 (普通話〔kou第一聲〕;粵語〔溝〕) 、洪、滑、數、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描述了各種脈象在指下的感覺,並把相近的脈象進行排列比較,詳加區別。這二十四種脈象,基本上綜合反映了心搏的頻率和節律、心輸出量、血壓等各種情況。這部書總結了西晉以前,醫學界豐富的脈診經驗和高超的切脈醫術。此後,脈學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據不完全的統計,清代以前的脈學著作已不下一百多種。

  據史書記載,中國古代脈學很早已經傳到國外。大約於公元六世紀,《內經》、《脈經》等書已傳到朝鮮和日本,以後又傳到阿拉伯。公元十一世紀初,阿拉伯名醫阿維森納的巨著《醫典》中的脈學,明顯受到中國脈學的影響。公元十七世紀,波蘭人卜彌格曾把《脈經》譯成拉丁文。公元十八世紀,英國著名醫學家芙羅伊爾在《脈經》的影響下,發明了「切脈計數脈搏表」,並寫了《醫生診脈的表》一書,為西方人所推崇。總之,中國的切脈學對於豐富世界醫學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圖檔 圖檔
把版版的究級會員數加一~

回覆文章

回到「Royal Knight公會」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3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