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天儀
發表於 : 週三 5月 28, 2003 9:52 am
渾天儀是古代測量天體運動位置的天文儀器。又稱「璿璣玉衡」、「渾象」、「渾儀」。古人很早就利用它來認識一些重要的恒星星座和日月運動的坐標。
相傳渾天儀是西漢落下閎首創,耿壽昌以實際觀察作校正。不過,早於戰國時代已有古籍記錄了二十八宿在天球面上坐標的數值,所以又有漢前已有渾天儀的說法。
東漢順帝永建五年 (公元130年) ,張衡在落下閎和耿壽昌的基礎上,創製了「漏水轉渾天儀」。它運用漏壼原理,以水力作為動力,驅動一組機械齒輪和凸輪而製成。儀器分兩部分:-
一、演示天體運行部分。由渾象、漏壼和一套齒輪系機械轉動裝置組成,利用漏壼流水所產生的力量,推動渾象均勻繞極軸旋轉,旋轉速度與天球同步,旋轉一周恰好一天時間,以演示星空周日運動。
二、表示日期的推移部分。它是一種機械日曆,通過轉動裝置帶動瑞輪蓂莢 (普通話〔ming第二聲jia第二聲〕;粵語〔明夾〕) (蓂莢是一種傳說中的植物) ,從陰曆每月初一開始,每天轉出一片葉子,半個月後,共轉出十五片,然後每天轉入一片葉子,到月底剛好完結。由於陰曆是和月亮的運行配合,所以瑞輪蓂莢可以表示日期,同時顯示月亮的盈虧變化。其中星宿出沒,與靈台觀象所見完全符合。
張衡的發明,開創了中國水運渾象的傳統,這一傳統在唐、宋得到很大的發展。
唐貞觀七年 (公元633年) ,天文學家李淳風在東晉史官丞南陽孔挺所造的「兩重環銅渾儀」的基礎上,增加了三辰儀,把兩重環改為三重環,成為一架比較完備的渾儀,稱為「渾天黃道儀」。三重環分別為︰
一、外重環,包括地平環、子午環、赤道環,總稱為「六合」;
二、中間重環,包括黃道環、赤道環、白道環,總種為「三辰儀」,各環之間的相位置固定,而整個環組則可以繞軸旋轉;
三、內重環,包括極軸、經雙環、窺管,總稱為「四游儀」。唐代以後所造的渾儀,基本上與李淳風的渾天儀相似,只是規環或零部件有所增減而已。從北宋開始,渾儀逐簡化,到了元代,郭守敬更進行徹底改革,創製出「簡儀」,結構精間且精確度高。
相傳渾天儀是西漢落下閎首創,耿壽昌以實際觀察作校正。不過,早於戰國時代已有古籍記錄了二十八宿在天球面上坐標的數值,所以又有漢前已有渾天儀的說法。
東漢順帝永建五年 (公元130年) ,張衡在落下閎和耿壽昌的基礎上,創製了「漏水轉渾天儀」。它運用漏壼原理,以水力作為動力,驅動一組機械齒輪和凸輪而製成。儀器分兩部分:-
一、演示天體運行部分。由渾象、漏壼和一套齒輪系機械轉動裝置組成,利用漏壼流水所產生的力量,推動渾象均勻繞極軸旋轉,旋轉速度與天球同步,旋轉一周恰好一天時間,以演示星空周日運動。
二、表示日期的推移部分。它是一種機械日曆,通過轉動裝置帶動瑞輪蓂莢 (普通話〔ming第二聲jia第二聲〕;粵語〔明夾〕) (蓂莢是一種傳說中的植物) ,從陰曆每月初一開始,每天轉出一片葉子,半個月後,共轉出十五片,然後每天轉入一片葉子,到月底剛好完結。由於陰曆是和月亮的運行配合,所以瑞輪蓂莢可以表示日期,同時顯示月亮的盈虧變化。其中星宿出沒,與靈台觀象所見完全符合。
張衡的發明,開創了中國水運渾象的傳統,這一傳統在唐、宋得到很大的發展。
唐貞觀七年 (公元633年) ,天文學家李淳風在東晉史官丞南陽孔挺所造的「兩重環銅渾儀」的基礎上,增加了三辰儀,把兩重環改為三重環,成為一架比較完備的渾儀,稱為「渾天黃道儀」。三重環分別為︰
一、外重環,包括地平環、子午環、赤道環,總稱為「六合」;
二、中間重環,包括黃道環、赤道環、白道環,總種為「三辰儀」,各環之間的相位置固定,而整個環組則可以繞軸旋轉;
三、內重環,包括極軸、經雙環、窺管,總稱為「四游儀」。唐代以後所造的渾儀,基本上與李淳風的渾天儀相似,只是規環或零部件有所增減而已。從北宋開始,渾儀逐簡化,到了元代,郭守敬更進行徹底改革,創製出「簡儀」,結構精間且精確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