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中~國~運~河~的~歷~史~

發表於 : 週三 5月 28, 2003 10:06 am
pomelo
中國運河的歷史十分悠久,其線路長、分佈地區之廣,在世界歷史上都是僅有的。由於地形的限制,我國的主要河流都是東西向的,發源於青藏高原,穿越無數高山峻嶺,進入我國東部平原,再注入海洋。要彌補東西向河流的不足,溝通水系,以形成腹地廣闊水路交通網,就必須開鑿運河。

運河,顧名思義,就是為了運輸而開鑿的人工河流,或者疏浚自然河流使其達到通航的要求。在古代中國,北方是軍事重心,南方是經濟重心,大運河溝通了兩者,對政府的統治起了穩定作用。中國古代最大的運河工程,基本規模在隋代完成,由北京通航至杭州,流經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貫串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 1,794 公里,稱為京杭大運河。長期以來,它是中國南北交幹線,對促進南北經濟和文化的交流,開發南方,支援北方,具有深遠的意義。運河通航後,運漕商旅往來不絕。江浙加速發展,成為財賦集中地區。運河兩岸城市迅速繁榮起來,京口(今鎮江)、江都(今揚州)和浚儀(今開封)都很快成為當時商業名城。

隋煬帝時,為了漕運及防範南方地區的反抗力量,開鑿了四段運河:

一、通濟渠,從洛陽西苑,引穀、洛水到黃河,再自板渚引河  經滎澤入汴,又自大梁東方引汴水入泗水抵淮河;
二、邗(普通話〔han第二聲〕;〔粵音:寒〕)溝,本是春秋時  代吳王夫差所開,用以運送軍事物資,稱為「山陽瀆」。  煬帝將它擴大疏通,由江蘇山陽經江都至揚子入長江;
三、 江南河,自江蘇京口到浙江餘杭,沿河設驛官及糧秣站;
四、 永濟渠,引沁水南流入黃河,又東北向流入沽河。

至唐宋元明各代,又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各類的拓闊和開鑿工程。元代建都北京後,將大運河裁彎取直,另行開鑿了濟州河、會通河等,將里程縮短到1794公里,節省了由杭州到北京的航運時間。清中葉後,南北海運興起,津浦鐵路通車,以及黃河遷徙後山東境內水源不足,河道瘀淺,南北斷航。

近數十年來,荒廢了幾百年的運河,再次得到改造。首先,全面查勘了大運河,還修築了部分船閘工程,並於一九五八年成立了大運河總體規劃和大運河委員會。此後,不斷進行改建擴建工程,部分河段復通航,又再發揮溝通南北運輸的作用。其次,在南段江南渾河建立旅遊點,如杭州、蘇州、無錫、常州、宜興、鎮江、楊州等城鎮,沿途水鄉澤國,風光秀麗,使這一條古老的運河恢復了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