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 : 週六 5月 31, 2003 1:56 pm
注 集解鄭玄曰:“反謂自抑止也。”王肅曰:“樂充氣志而反本也。”
注 集解鄭玄曰:“放淫於聲樂,不能止也。”
注 集解孫炎曰:“報謂禮尚往來,以勸進之。”王肅曰:“禮自減損,而以進為
報也。”
注 集解孫炎曰:“反謂曲終還更始。”索隱孫炎曰“反謂曲終還更始”也。
注 集解鄭玄曰:“俱起立於中,不銷不放。”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樂必發諸聲音,形於動靜,人道也。 聲音動
靜,性術之變,盡於此矣。 故人不能無樂,樂不能無形。 形而不為道,不能無亂。
先王惡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綸而不息, 使
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 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是先王立樂
之方也。 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裡之中,長幼
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審一以定
和,比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 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
也。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 執其幹戚,習其俯仰 信,容貌得莊焉;行其綴
兆, 要其節奏, 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天地之齊,中和之紀, 人情之
所不能免也。
注 正義此樂化章第三段也。明聖人所以制樂,由人樂於歌舞,故聖人制樂以和樂
之,故雲樂者樂也。但歡樂是人所貪,貪不能自止,故雲人情也。
注 集解鄭玄曰:“人道,人之所為也。”
注 集解鄭玄曰:“不可過。”
注 集解鄭玄曰:“形,聲音動靜也。”
注 集解鄭玄曰:“文,篇辭也。息,銷也。”
注 集解鄭玄曰:“曲直,歌之曲折;繁省廉肉,聲之洪殺也。? 注 集解鄭玄曰:“方,道也。”
注 集解鄭玄曰:“審一,審其人聲也。比物謂雜金革土匏之屬以成文,五聲八音
克諧,相應和也。”
注 正義前雲先王制之聲音,形於動靜,故此証其事也。此是發於聲音也。
民聽正聲,得益盛德之美,志意得廣大也。
注 集解鄭玄曰:“綴,表也,所以表行列也。”
注 集解鄭玄曰:“要猶會也。”
注 集解鄭玄曰:“紀,總要之名。”
夫樂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 軍旅榥鉞者,先王之所以飾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
得其齊矣。喜則天下和之,怒則暴亂者畏之。先王之道禮樂可謂盛矣。
注 正義此樂化章第四段也。明樂唯聖人在上者制作,天下乃從服也。若內有喜,
則外歌舞以飾之,故雲先王以樂飾喜也。
魏文侯問於子夏曰: “吾端冕而聽古樂 則唯恐臥,聽鄭燱之音則不知倦。敢問
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
注 正義此章第八,明文侯問也。文侯故晉大夫畢萬之後,見子夏而問於樂也。
注 集解鄭玄曰:“端,玄衣也。古樂,先王之正樂。”正義此文侯問事也。
端冕謂玄冕。凡冕服,其制正幅袂二尺二寸,故稱端也。著玄冕衣與玄端同色,故
曰端冕聽古樂也。此當是廟中聽樂。玄冕,祭服也。
子夏答曰:“今夫古樂,進旅而退旅, 和正以廣, 弦匏笙簧合守拊鼓, 始奏
以文,止亂以武, 治亂以相,訊疾以雅。 君子於是語,於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
天下:此古樂之發也。今夫新樂,進俯退俯, 奸聲以淫,溺而不止, 及優侏儒,
非雜子女,不知父子。 樂終不可以語,不可以道古:此新樂之發也。 今君之所問者
樂也,所好者音也。[一一]夫樂之與音,相近而不同。”
注 集解鄭玄曰:“旅猶俱也。俱進俱退,言其齊一也。”正義子夏之答凡有三,
初則舉古禮,次新樂以酬問意,又因更別說以誘引文侯,欲使更問也。此是答述古樂之
情。旅,?也。
注 集解鄭玄曰:“無奸聲也。”
注 集解鄭玄曰:“合,皆也。言?皆待擊鼓乃作也。拊者,以韋為表,裝之以噯
也。”正義拊音敷武反。拊,一名相。亦奏古笙樂也。弦,琴也。匏,瓠屬也,四十六
簧;笙十九至十三簧也。簧,施於匏笙之管端者也。合,會也。
守,待也。拊者,皮為之,以噯實如革囊也,用手撫之鼓也。言奏弦匏笙簧之時,
若欲令堂上作樂則撫拊,堂上樂工聞撫拊乃弦歌也。若欲令堂下作樂則擊鼓,堂下樂工
聞鼓乃吹管播樂也。言弦匏笙簧皆待拊為節,故言會守拊鼓也。
注 集解鄭玄曰:“文謂鼓,武謂金也。”
注 集解孫炎曰:“整其亂行,節之以相;赴敵迅疾,趨之以雅。”鄭玄曰:
“相即拊也,亦以節樂。雅亦樂器名,狀如漆鉍,中有椎。”
注 集解鄭玄曰:“俯猶曲也。言不齊一也。”正義此第二述雜樂也。俯,曲也。
新樂行列不齊,進退曲也。
注 集解王肅曰:“奸聲淫,使人溺而不能自止。”
注 集解王肅曰:“俳優短人也。”
注 集解鄭玄曰:“非,獼猴也。言舞者如獼猴戲,亂男女尊卑也。”
注 正義此結新樂答也。
注 正義此第三段,誘引文侯更問前故說此句,言文侯所問乃是樂,而好鏗熝之音,
非律呂克諧之正樂也。
注 集解鄭玄曰:“鏗熝之類皆為音,應律乃為樂。”
文侯曰:“敢問如何?”
注 集解鄭玄曰:“欲知音樂異意。”
子夏答曰:“夫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 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烘不作而無登祥,此
之謂大當。 然後聖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之紀綱,紀綱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
後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此之謂德音,德音之謂樂。詩曰:
‘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此大邦,克順克俾。 俾於文王,
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於孫子。’此之謂也。 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與?”
注 正義當,丁浪反。此答古樂之由也。天地從,四時當,聖人在上故也。
注 集解鄭玄曰:“當謂不失其所也。”
注 集解鄭玄曰:“德正應和曰莫。照臨四方曰明。勤施無私曰類。教誨不倦曰長。
慶賞刑威曰君。慈和?服曰順。俾當為‘比’,擇善而從之曰比。”
注 集解鄭玄曰:“施,延也。言文王之德皆能如此,故受天福,延及後世。”
注 集解鄭玄曰:“言無文王之德,則所好非樂。”
文侯曰:“敢問溺音者何從出也?”
子夏答曰:“鄭音好濫淫志, 宋音燕女溺志, 燱音趣數煩志, 齊音驁辟驕志,
四者皆淫於色而害於德,是以祭祀不用也。 詩曰:‘肅雍和鳴,先祖是聽。’夫肅肅,
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為人君者,謹其所好惡而已矣。君好之則
臣為之,上行之則民從之。詩曰:‘誘民孔易’,此之謂也。 然後聖人作為碓鼓
注 集解鄭玄曰:“放淫於聲樂,不能止也。”
注 集解孫炎曰:“報謂禮尚往來,以勸進之。”王肅曰:“禮自減損,而以進為
報也。”
注 集解孫炎曰:“反謂曲終還更始。”索隱孫炎曰“反謂曲終還更始”也。
注 集解鄭玄曰:“俱起立於中,不銷不放。”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樂必發諸聲音,形於動靜,人道也。 聲音動
靜,性術之變,盡於此矣。 故人不能無樂,樂不能無形。 形而不為道,不能無亂。
先王惡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綸而不息, 使
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 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是先王立樂
之方也。 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裡之中,長幼
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審一以定
和,比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 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
也。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 執其幹戚,習其俯仰 信,容貌得莊焉;行其綴
兆, 要其節奏, 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天地之齊,中和之紀, 人情之
所不能免也。
注 正義此樂化章第三段也。明聖人所以制樂,由人樂於歌舞,故聖人制樂以和樂
之,故雲樂者樂也。但歡樂是人所貪,貪不能自止,故雲人情也。
注 集解鄭玄曰:“人道,人之所為也。”
注 集解鄭玄曰:“不可過。”
注 集解鄭玄曰:“形,聲音動靜也。”
注 集解鄭玄曰:“文,篇辭也。息,銷也。”
注 集解鄭玄曰:“曲直,歌之曲折;繁省廉肉,聲之洪殺也。? 注 集解鄭玄曰:“方,道也。”
注 集解鄭玄曰:“審一,審其人聲也。比物謂雜金革土匏之屬以成文,五聲八音
克諧,相應和也。”
注 正義前雲先王制之聲音,形於動靜,故此証其事也。此是發於聲音也。
民聽正聲,得益盛德之美,志意得廣大也。
注 集解鄭玄曰:“綴,表也,所以表行列也。”
注 集解鄭玄曰:“要猶會也。”
注 集解鄭玄曰:“紀,總要之名。”
夫樂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 軍旅榥鉞者,先王之所以飾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
得其齊矣。喜則天下和之,怒則暴亂者畏之。先王之道禮樂可謂盛矣。
注 正義此樂化章第四段也。明樂唯聖人在上者制作,天下乃從服也。若內有喜,
則外歌舞以飾之,故雲先王以樂飾喜也。
魏文侯問於子夏曰: “吾端冕而聽古樂 則唯恐臥,聽鄭燱之音則不知倦。敢問
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
注 正義此章第八,明文侯問也。文侯故晉大夫畢萬之後,見子夏而問於樂也。
注 集解鄭玄曰:“端,玄衣也。古樂,先王之正樂。”正義此文侯問事也。
端冕謂玄冕。凡冕服,其制正幅袂二尺二寸,故稱端也。著玄冕衣與玄端同色,故
曰端冕聽古樂也。此當是廟中聽樂。玄冕,祭服也。
子夏答曰:“今夫古樂,進旅而退旅, 和正以廣, 弦匏笙簧合守拊鼓, 始奏
以文,止亂以武, 治亂以相,訊疾以雅。 君子於是語,於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
天下:此古樂之發也。今夫新樂,進俯退俯, 奸聲以淫,溺而不止, 及優侏儒,
非雜子女,不知父子。 樂終不可以語,不可以道古:此新樂之發也。 今君之所問者
樂也,所好者音也。[一一]夫樂之與音,相近而不同。”
注 集解鄭玄曰:“旅猶俱也。俱進俱退,言其齊一也。”正義子夏之答凡有三,
初則舉古禮,次新樂以酬問意,又因更別說以誘引文侯,欲使更問也。此是答述古樂之
情。旅,?也。
注 集解鄭玄曰:“無奸聲也。”
注 集解鄭玄曰:“合,皆也。言?皆待擊鼓乃作也。拊者,以韋為表,裝之以噯
也。”正義拊音敷武反。拊,一名相。亦奏古笙樂也。弦,琴也。匏,瓠屬也,四十六
簧;笙十九至十三簧也。簧,施於匏笙之管端者也。合,會也。
守,待也。拊者,皮為之,以噯實如革囊也,用手撫之鼓也。言奏弦匏笙簧之時,
若欲令堂上作樂則撫拊,堂上樂工聞撫拊乃弦歌也。若欲令堂下作樂則擊鼓,堂下樂工
聞鼓乃吹管播樂也。言弦匏笙簧皆待拊為節,故言會守拊鼓也。
注 集解鄭玄曰:“文謂鼓,武謂金也。”
注 集解孫炎曰:“整其亂行,節之以相;赴敵迅疾,趨之以雅。”鄭玄曰:
“相即拊也,亦以節樂。雅亦樂器名,狀如漆鉍,中有椎。”
注 集解鄭玄曰:“俯猶曲也。言不齊一也。”正義此第二述雜樂也。俯,曲也。
新樂行列不齊,進退曲也。
注 集解王肅曰:“奸聲淫,使人溺而不能自止。”
注 集解王肅曰:“俳優短人也。”
注 集解鄭玄曰:“非,獼猴也。言舞者如獼猴戲,亂男女尊卑也。”
注 正義此結新樂答也。
注 正義此第三段,誘引文侯更問前故說此句,言文侯所問乃是樂,而好鏗熝之音,
非律呂克諧之正樂也。
注 集解鄭玄曰:“鏗熝之類皆為音,應律乃為樂。”
文侯曰:“敢問如何?”
注 集解鄭玄曰:“欲知音樂異意。”
子夏答曰:“夫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 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烘不作而無登祥,此
之謂大當。 然後聖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之紀綱,紀綱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
後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此之謂德音,德音之謂樂。詩曰:
‘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此大邦,克順克俾。 俾於文王,
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於孫子。’此之謂也。 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與?”
注 正義當,丁浪反。此答古樂之由也。天地從,四時當,聖人在上故也。
注 集解鄭玄曰:“當謂不失其所也。”
注 集解鄭玄曰:“德正應和曰莫。照臨四方曰明。勤施無私曰類。教誨不倦曰長。
慶賞刑威曰君。慈和?服曰順。俾當為‘比’,擇善而從之曰比。”
注 集解鄭玄曰:“施,延也。言文王之德皆能如此,故受天福,延及後世。”
注 集解鄭玄曰:“言無文王之德,則所好非樂。”
文侯曰:“敢問溺音者何從出也?”
子夏答曰:“鄭音好濫淫志, 宋音燕女溺志, 燱音趣數煩志, 齊音驁辟驕志,
四者皆淫於色而害於德,是以祭祀不用也。 詩曰:‘肅雍和鳴,先祖是聽。’夫肅肅,
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為人君者,謹其所好惡而已矣。君好之則
臣為之,上行之則民從之。詩曰:‘誘民孔易’,此之謂也。 然後聖人作為碓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