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鎮 3
發表於 : 週四 6月 05, 2003 10:49 am
三)
上午看完了周莊,下午就滑腳去了同裏鎮。同裏離周莊不遠,卻已歸屬於江蘇
省的另一個縣——吳江縣,也就是我在20多年前聽到馬克白式的敲門聲的那個縣。
因此,當我走近前去的時候,心情是頗有些緊張的,但我很明白,要找江南小鎮的
風韻,同裏不會使我失望,爲那20多年前的啓悟,爲它所躲藏的鬧中取靜的地理
位置,也爲我平日聽到過的有關它的傳聞。
就整體氣魄論,同裏比周莊大。也許是因爲周莊講究原封不動地保持蒼老的原
貌吧,在現代人的腳下總未免顯得有點局促,同裏亮堂和挺展得多了,對古建築的
保護和修繕似乎也更花力氣。因此,周莊對於我,是樂於參觀而不會想到要長久駐
足的,而同裏卻一見面就産生一種要在這裏覓房安居的奇怪心願。
同裏的橋,不比周莊少。其中緊緊彙聚在一處的“三橋”則更讓人讚歎。三橋
都小巧玲瓏,構築典雅,每橋都有花崗石刻的楹聯,其中一橋的楹聯爲:
淺渚波光雲影,
小橋流水江村。
淡淡地道盡了此地的魅力所在。據老者說,過去鎮上居民婚娶,花轎樂隊要熱熱鬧
鬧地把這三座小橋都走一遍,算是大吉大利。老人66歲生日那天也必須在午餐後
走一遍三橋,算是走通了人生的一個關口。你看,這厶一個小小的江鎮,竟然自立
名勝、自建禮儀,怡然自得中構建了一個與外界無所爭持的小世界。在離鎮中心稍
遠處,還有稍大一點的橋,建造也比較考究,如思本橋、富觀橋、普安橋等,是小
鎮的遠近門戶。
在同裏鎮隨腳走走,很容易見到一些氣象有點特別的建築,仔細一看,牆上嵌
有牌子,標明這是崇本堂,這是嘉蔭堂,這是耕樂堂,這是陳去病故居,探頭進去
,有的被保護著專供參觀,有的有住家,有的在修理,都不妨輕步踏入,沒有人會
阻礙你。特別是那些有住家的宅院,你正有點踟躊呢,住家一眼看出你是來訪古的
,已是滿面笑容。錢氏崇本堂和柳氏嘉蔭堂占地都不大,一畝上下而已,卻築得緊
湊舒適。兩堂均以梁棹窗棹間的精細雕刻著稱,除了吉花卉圖案外,還有傳說故事
、劇曲小說中的人物和場面的雕刻,據我所知已引起了國內古典芸術研究者們的重
視。耕樂堂年歲較老,有宅有園,占地也較大,整體結構匠心獨具,精巧宜人,最
早的主人是明代的朱祥(耕樂),據說他曾協助巡撫修建了著名的蘇州寶帶橋,本
應論功授官,但他堅辭不就,請求在同裏鎮造一處宅園過太平日子。看看耕樂堂,
誰都會由衷地贊同朱祥的選擇。
但是,也不能因此判定像同裏這樣的江南小鎮只是無條件的消極退避之所。你
看,讓朱祥督造寶帶橋工程他不是欣然前往了嗎?他要躲避的是做官,並不躲避國
計民生方面的正常選擇。我們走進近代革命者、詩人學者陳去病(巢南)的居宅,
更明確地感受到了這一點。我由於關注過南社的史料,對陳去病的事迹還算是有點
熟悉的。見到了他編《百尺樓叢書》的百尺樓,卻未能找到他自撰的兩副有名楹聯:
平生服膺明季三儒之論,滄海歸來,信手鈔成正氣集;
中年有契香山一老所作,白頭老去,新居營就浩歌堂。
其人以驃姚將軍爲名,垂虹亭長爲號;
所居有綠玉青瑤之館,澹泊寧靜之廬。
這兩副楹聯表明,在同裏鎮三元街的這所寧靜住宅裏,也曾有熱血湧動、浩氣充溢
的年月。我知道就在這裏,陳去病組織過雪恥學會,推行過梁啓超的《新民叢報》
,還開展過同盟會同裏支部的活動。秋瑾烈士在紹興遭難後,他的密友徐自華女士
曾特地趕到這裏來與陳去病商量如何處置後事。至少在當時,江浙一帶的小鎮中
每每隱潛著許多這樣的決心以熱血和生命換來民族生機的慷慨男女,他們的往來和
聚會構成了一系列中國近代史中的著名事件,一艘艘小船在解纜系纜,纜索一抖,
牽動著整個中國的生命線。
比陳去病小十幾歲的柳亞子更是被人們熟知的人物,他當時的活動據點是家鄉
黎裏鎮,與同裏鎮同屬吳江縣。陳去病坐船去黎裏鎮訪問了柳亞子後感慨萬千,寫
詩道:
梨花村裏叩重門,
握手相看淚滿痕。
故國崎嶇多碧血,
美人幽咽碎芳魂。
茫茫宙合將安適,
耿耿心期只爾論。
此去壯圖如可展,
一鞭晴旭返中原!
這種氣慨與人們平素印象中的江南小鎮風韻很不一樣,但它實實在在是屬於江南小
鎮的,應該說是江南小鎮的又一面。在我看來,江南小鎮是既疏淡官場名利又深明
人世大義的,平日只是按兵不動罷了,其實就連在石橋邊欄上閑坐著的老漢都對社
會時事具有洞悉幽微的評判能力,真是遭到了歷史的緊要關頭,江南小鎮歷來都不
木然。我想,像我這樣的人也願意蔔居於這些小鎮中而預料不會使自己全然枯竭,
這也是原因之一吧。
上午看完了周莊,下午就滑腳去了同裏鎮。同裏離周莊不遠,卻已歸屬於江蘇
省的另一個縣——吳江縣,也就是我在20多年前聽到馬克白式的敲門聲的那個縣。
因此,當我走近前去的時候,心情是頗有些緊張的,但我很明白,要找江南小鎮的
風韻,同裏不會使我失望,爲那20多年前的啓悟,爲它所躲藏的鬧中取靜的地理
位置,也爲我平日聽到過的有關它的傳聞。
就整體氣魄論,同裏比周莊大。也許是因爲周莊講究原封不動地保持蒼老的原
貌吧,在現代人的腳下總未免顯得有點局促,同裏亮堂和挺展得多了,對古建築的
保護和修繕似乎也更花力氣。因此,周莊對於我,是樂於參觀而不會想到要長久駐
足的,而同裏卻一見面就産生一種要在這裏覓房安居的奇怪心願。
同裏的橋,不比周莊少。其中緊緊彙聚在一處的“三橋”則更讓人讚歎。三橋
都小巧玲瓏,構築典雅,每橋都有花崗石刻的楹聯,其中一橋的楹聯爲:
淺渚波光雲影,
小橋流水江村。
淡淡地道盡了此地的魅力所在。據老者說,過去鎮上居民婚娶,花轎樂隊要熱熱鬧
鬧地把這三座小橋都走一遍,算是大吉大利。老人66歲生日那天也必須在午餐後
走一遍三橋,算是走通了人生的一個關口。你看,這厶一個小小的江鎮,竟然自立
名勝、自建禮儀,怡然自得中構建了一個與外界無所爭持的小世界。在離鎮中心稍
遠處,還有稍大一點的橋,建造也比較考究,如思本橋、富觀橋、普安橋等,是小
鎮的遠近門戶。
在同裏鎮隨腳走走,很容易見到一些氣象有點特別的建築,仔細一看,牆上嵌
有牌子,標明這是崇本堂,這是嘉蔭堂,這是耕樂堂,這是陳去病故居,探頭進去
,有的被保護著專供參觀,有的有住家,有的在修理,都不妨輕步踏入,沒有人會
阻礙你。特別是那些有住家的宅院,你正有點踟躊呢,住家一眼看出你是來訪古的
,已是滿面笑容。錢氏崇本堂和柳氏嘉蔭堂占地都不大,一畝上下而已,卻築得緊
湊舒適。兩堂均以梁棹窗棹間的精細雕刻著稱,除了吉花卉圖案外,還有傳說故事
、劇曲小說中的人物和場面的雕刻,據我所知已引起了國內古典芸術研究者們的重
視。耕樂堂年歲較老,有宅有園,占地也較大,整體結構匠心獨具,精巧宜人,最
早的主人是明代的朱祥(耕樂),據說他曾協助巡撫修建了著名的蘇州寶帶橋,本
應論功授官,但他堅辭不就,請求在同裏鎮造一處宅園過太平日子。看看耕樂堂,
誰都會由衷地贊同朱祥的選擇。
但是,也不能因此判定像同裏這樣的江南小鎮只是無條件的消極退避之所。你
看,讓朱祥督造寶帶橋工程他不是欣然前往了嗎?他要躲避的是做官,並不躲避國
計民生方面的正常選擇。我們走進近代革命者、詩人學者陳去病(巢南)的居宅,
更明確地感受到了這一點。我由於關注過南社的史料,對陳去病的事迹還算是有點
熟悉的。見到了他編《百尺樓叢書》的百尺樓,卻未能找到他自撰的兩副有名楹聯:
平生服膺明季三儒之論,滄海歸來,信手鈔成正氣集;
中年有契香山一老所作,白頭老去,新居營就浩歌堂。
其人以驃姚將軍爲名,垂虹亭長爲號;
所居有綠玉青瑤之館,澹泊寧靜之廬。
這兩副楹聯表明,在同裏鎮三元街的這所寧靜住宅裏,也曾有熱血湧動、浩氣充溢
的年月。我知道就在這裏,陳去病組織過雪恥學會,推行過梁啓超的《新民叢報》
,還開展過同盟會同裏支部的活動。秋瑾烈士在紹興遭難後,他的密友徐自華女士
曾特地趕到這裏來與陳去病商量如何處置後事。至少在當時,江浙一帶的小鎮中
每每隱潛著許多這樣的決心以熱血和生命換來民族生機的慷慨男女,他們的往來和
聚會構成了一系列中國近代史中的著名事件,一艘艘小船在解纜系纜,纜索一抖,
牽動著整個中國的生命線。
比陳去病小十幾歲的柳亞子更是被人們熟知的人物,他當時的活動據點是家鄉
黎裏鎮,與同裏鎮同屬吳江縣。陳去病坐船去黎裏鎮訪問了柳亞子後感慨萬千,寫
詩道:
梨花村裏叩重門,
握手相看淚滿痕。
故國崎嶇多碧血,
美人幽咽碎芳魂。
茫茫宙合將安適,
耿耿心期只爾論。
此去壯圖如可展,
一鞭晴旭返中原!
這種氣慨與人們平素印象中的江南小鎮風韻很不一樣,但它實實在在是屬於江南小
鎮的,應該說是江南小鎮的又一面。在我看來,江南小鎮是既疏淡官場名利又深明
人世大義的,平日只是按兵不動罷了,其實就連在石橋邊欄上閑坐著的老漢都對社
會時事具有洞悉幽微的評判能力,真是遭到了歷史的緊要關頭,江南小鎮歷來都不
木然。我想,像我這樣的人也願意蔔居於這些小鎮中而預料不會使自己全然枯竭,
這也是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