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退休的公式改變了, 存一千萬夠退休嗎?為什麼退休,變成中產階級的集體焦慮?
>
> 我們還能退休嗎?
>
> 每天朝九晚九工作、每月投資共同基金、每年繳全家保險費、偶爾買買電子股、存定
> 存……諷刺的是,辛苦累積的退休老本,部分隨網路經濟變泡沫,部分被美國上市公
> 司財務醜聞波及,部分因拯救資本市場的降息政策而縮水。
>
> 原本這些辛苦工作累積的錢,是希望以後自己和下一代可以不必太辛苦。但這兩年因
> 為股市崩盤、經濟惡化,好像白忙了一場。「去年股市一搞,現在離原定的退休計劃
> 很遠。在台灣,沒有什麼社會福利保障,退休都要靠自己,有很強的不安全感。而且
> 懂的投資工具又不多……」四十二歲的廣告公司創意總監說。
>
> 美國社會學大師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在《天下》的專訪當中就指出,
> 過去中產階級財富成長很快,因此對生活品質要求高。但是,在目前的世界體系中,
> 中產階級最容易受到變動影響,因此愈來愈不滿。而且因為中產階級過慣優渥生活,
> 不喜歡生活品質「下降」,面對變動,產生極大的不適。
>
> 台灣的數字也印證了這樣的觀察,譬如,面對高壓力的工作,台灣人愈來愈希望提早
> 退休。主計處統計,民國八十九年,五十歲到五十九歲退休的人數,已佔總退休人數
> 43 %,是十年前的兩倍。六十歲到六十九歲退休人數雖然仍是最高,佔 49 %,但
> 卻已從十年前的七成四急遽下降。
>
> 中產階級的集體焦慮
>
> 中產階級提早退休的夢想,是為了彌補過度工作的遺憾。「現在工作的壓力都很大,
> 希望早一點退休,趁著還有體力的時候享受人生,」住在龍潭渴望村的一位女性白領
> 高階主管說。
>
> 但是,她和一群朋友聊天的時候卻覺得很沮喪,累積的資產放在哪裡都不對。股市風
> 險太大;存定存,不到 2 %的低利幾乎被通膨吃掉。置產出租,也因為低利率誘使
> 租房子的人去買房子,市場變得不確定……。
>
> 退休,在此刻,變成中產階級的集體焦慮。財富縮水,更讓提早退休的計畫變成海市
> 蜃樓。美國那斯達克指數從二○○○年三月近五千點跌到一千多點,台灣股市也從兩
> 年前最高一萬點折半。去年,台灣製造業的平均薪資,首次負成長1.46%,今年繼續
> 縮水。「兒子今年在英國讀碩士,學費要新台幣一百多萬,怎麼能退休?」在公營銀
> 行工作三十年,原本計劃提早退休的王經理說。
>
> 雖然有時我們會懷疑自己努力工作,白忙一場,但面對未來,最好還是拋棄悲觀,積
> 極尋求辦法。
>
> 退休焦慮的6大解藥
>
> 晚上不到八點,幾個月前還是忙碌不堪的外商證券公司高級主管,卻早已下班,在高
> 爾夫練習場揮杆。「現在,就算最積極的投資人,投資股市的錢,也不要超過所有資
> 金一半。」他的建議反常保守。「現在,投資自己最好!」他繼續揮杆,為保得青山
> 在而投資。就連最積極的證券公司主管,也開始對市場保守看待,一般人更應該冷靜
> 下來,先看看解除低利率焦慮的六大解藥:
>
> 解藥一 回歸個人基本面
>
> 股市不好、定存利率扣掉通膨趨近於零、債券也沒有什麼升值空間。一下子,大家都
> 對投資束手無策。理財專家此刻的共同建議,都是要大家回歸個人基本面。
>
> 「以前關心的都是外在環境,現在應該看看個人的真正需求,」群益投信執行副總經
> 理陳忠慶說。
>
> 停下來想想,到底現在存錢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子女教育還是退休?多久以後會需
> 要這筆錢?假如是十年後才會用到的退休基金,現在擔心太多有什麼用?
>
> 陳忠慶認為,釐清基本需求,比較不會隨著外界的環境起伏,做出衝動的決定。
>
> 解藥二 彌補理財缺口
>
> 看清楚自己和家人的需求以後,應該首先將現存的理財缺口補起來,譬如,壽險和醫
> 療險。退休後,最大的花費就是醫療支出,年輕時先規劃醫療險,至少這部分的支出
> 可以控制。
>
> 「保險可以將風險鎖定,最壞的狀況下,還是有基本保障,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往前
> 衝,」匯豐銀行副總裁黃三育說。
>
> 達一廣告董事長徐一鳴也認為,景氣不好時,買保險最好。他不但買保險鎖住風險,
> 也買保險理財。在利率 6 %的時候,買了終身壽險,二十年的繳費期間,他五年內
> 就先繳完。「不但保費比較便宜,還可以拿保單向保險公司質押,先把錢借出來,享
> 受保險公司的高利率,」徐一鳴精打細算。
>
> 解藥三 保守到保本
>
> 過去,在財務顧問的眼裡,五十五歲通常是人生責任的最高點,在事業上達到頂峰,
> 家庭的責任也最重。因此,通常建議的投資規劃都很保守。「但現在人愈活愈長,應
> 該要從保守轉變到保本,」黃三育建議。
>
> 這兩年,保本商品也是高所得客戶最歡迎的產品,一般單次投資金額都在兩萬美元以
> 上。保本商品基本的特色就是將固定收益的產品,譬如,定存或債券的孳息,拿去投
> 資衍生性金融商品,達到「最小損失、最大獲利」的投資目的。
>
> 匯豐銀行上半年推出的三個月期保本商品,基本上都有 4 %的獲利,比定存高,加
> 上以歐元為標的,還可以享受歐元上漲的匯率優勢。
>
> 渣打銀行即將推出的新台幣計價保本商品,更標榜獲利有機會達到 27.99 %,當然
> 也有可能零獲利,但至少保本。
>
> 目前,市場上保本商品,通常投資期限都在兩、三年之間,多半設計的目的,就是提
> 供未來股市不看好的兩、三年間,讓資金有一個安全去處。「因為,大家還是要投
> 資,而這種商品就算出錯,還是在可以容忍的範圍內,」花旗投顧副總裁王進彰說。
>
> 解藥四 投資股市
>
> 雖然很多人過去兩年都在股市跌倒,但要寄望資產增值,還是要從股市站起來。眼前
> 必須克服的心理障礙是,「還有沒有安隆那樣的地雷公司?還會不會更壞?」沒有人
> 知道答案。
>
> 「的確,現在投資股市要有一點guts(膽子)。但是,要贏,總是得要走在全世界的
> 前面,」黃三育逆向思考。
>
> 台大財金系邱顯比教授的建議,還是長期用定期定額的方式分散投資股市。但是他提
> 醒,未來股市的波動會比以前更劇烈,一次下跌,就可能吃掉過去累積的獲利。因
> 此,要定時檢視自己的投資組合,適時獲利了結。不能像以前一樣抱著不動,因為未
> 來的變動實在無法預測。
>
> 解藥五 專注本業
>
> 替許多不同金融機構做廣告的徐一鳴觀察,過去網路泡沫時代,本業和投資都大膽的
> 人可能曾經大賺一筆。現在,則輪到「本業大膽、投資保守」的人出頭天。
>
> 因為這種人在本業上不斷創新,提出新主張,因此不斷進步、不斷超越。也因為他們
> 專注本業,沒有時間投資,保守的投資行為,反而讓他們在過去兩年中,免於投資風
> 險。未來專注本業的人,也應該還是最大的贏家。
>
> 解藥六 投資自己
>
> 在為退休的計劃精打細算、猛按算盤的同時,也應該要想想當下。有許多人反而覺得
> 在這麼悲觀的氣氛中,應該對自己好一點。「不要一天到晚想退休,要享受你現在的
> 生活,」匯豐銀行公共關係副總裁張平穎認為,錢花掉才是自己的,存在銀行都不是
> 你的。
>
> 張平穎覺得,既然沒有什麼投資標的,為什麼不把錢投資在自己身上,「台灣不是一
> 直要做精緻服務業?但是沒有享受過精緻服務,怎麼有可能提供?」張平穎認為出國
> 體會精緻服務的驚喜,反而可以帶回來在台灣複製。
>
> 另外一位四十歲的金融界高級主管也在幾個月前,花了數十萬買了頂級萊卡相機的鏡
> 頭,「我就是喜歡漂亮金屬和玻璃的質感。股市好的時候,勒緊褲帶存錢投資;不景
> 氣,錢投資在哪裡都賠,不如犒賞自己。」
>
> 他也建議,現在是自有住宅換屋的好時機。兩年多前,他向銀行貸三百萬,二十年期
> 8 %的利率,每個月要付兩萬三千元左右的房貸,但是現在只要付不到一萬八千元。
> 「但是,絕對絕對不建議買房地產投資,」他認為,畢竟經濟前景還是不明朗。
>
> 面對未來,中產階級的退休計劃可能必須修正,但是生命總是會找到出路。(全文請
> 見 天下雜誌7/15半月刊
唉.............憂心忡忡ㄚ..............萬一淪落到企大陸當台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