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可以幫幫我?


版主: ZHANGEricmio

回覆文章
Babyhuang
頂級玩家
頂級玩家
文章: 1391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01, 2002 8:00 am

文章 Babyhuang » 週二 3月 05, 2002 1:31 am

儒家的兵學思想

中國儒家之思想政治係以倫理道德為其根本的王道仁政,孔子謂
「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厚往而薄來」(註5)和《禮記.禮運》大同篇所載,均是王道仁政的具體表現。而此種王道仁政思想所體現的戰爭觀,厥為義戰思想(註6)。今論古典儒家之兵學思想,專取孔子、孟子、荀子(註7)三子之言論述之。
首論孔子「足食足兵」與「弭兵」。春秋之世列國日尋干戈,孔子絕不會棄軍事而不談。《孔子家語.相魯》:「哀公與齊侯會於夾谷,孔子攝相事,曰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可知孔子重視軍備。其之所以不答孔文子和衛靈公之問軍陣(註8),特以治國之道,政事比軍事重要,政事不理,雖有銳甲之兵,亦無用處;且衛靈公為無道之君,故答未學。然其武備,並非窮兵黷武,而是以人民有充足的糧食為前提。惟有食足兵足,則民有安全感,對於政府才有信心。「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篇》)(註9)。
春秋後期,各國均有厭戰之心,但魯襄公二十七年(西元前五四六年)宋 (今河南歸德) 右師向戍所提弭兵(休戰)之議,縱使對小國有利,列強未必相信其能實行(註10),更何況列國在互相猜忌之餘,自不免擴充軍備;既然爭相擴充軍備,必感維持軍備之艱難而有所發展。各國自不欲坐待敵人來攻,然後禦之。所以擴充軍備,勢必引起相互攻戰。故孔子不尚空談,一切依實際需要出發,所謂「使民以時」(<學而篇>)、「安無傾」(<季氏篇>)都是國防思想,亦即是武備。
對於用兵之事,孔子視之為凶事,故於其無事之時,謹慎謀慮、教民以戰。「子之所慎:齋(祭祀)、戰、疾(生死之事)。」;又「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憾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述而篇>)孔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子路篇>)即平時做好戰時準備,教民以作戰方法,一旦有事即可動員應戰。至若必不得已而用之,必為伐不義之戰。「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桓弒其君,請討之!』」( <憲問篇>)。
次論孟子「統一」、「王與霸」和反戰思想。孟子生於戰國初期,列國力征,攻戰不已,而卻沒有一個國家力足以統一天下,故認為天下「定於一」的理想絕不是武力所能達成。「孟子見梁襄王,出與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之。』」(《孟子.梁惠王上》)孟子以為天下必須「定於一」,而後人民方能脫離戰爭之禍,其法則為施行仁政,仁政亦即為王政,主張「仁者無敵」(<同前>);「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離婁上、盡心下>);「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禦也」(<公孫丑上>)。又謂:「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同前>)
戰國時代七雄日事攻戰,黎民陷於塗炭,欲求和平,非統一不可,欲求統一,非用兵力不可。但孟子曰:「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野。此所謂率土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故善戰者服上刑,連諸侯者次之,辟 (闢) 草萊任(分)土地者次之。」(<離婁上>)又曰:「有人曰我善為陳(陣),我善為戰,大罪也。」(<盡心下>)是孟子反戰思想。至若必不得已而用兵,則更主張義兵,深惡痛絕那種「糜爛其民而戰」的不義戰爭。他認為春秋時代已經談不到「義戰」,更何況在他那個時代。「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同前>)孔子作春秋,每論諸侯相攻,都說他們不合於義,不過,相較不義的戰爭中,仍有比較善的,但並非義戰,仍是不義。惟有「取之民悅」的「弔民」之戰(<梁惠王下>),才是仁義之師。
另孟子最具特色的國防思想,應為:「天時、地利、人和。」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人民離棄)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公孫丑下>) 把握天時以便人民蓄養生計乃能富民富國,孟子再三強調「不違農時」,「無失其時」,「勿奪其時」(<梁惠王上>)。另一方面在用兵時更要掌握有利天候,及有利契機,方能克敵致勝。地利可依攻守之需要,運用地形之險易「以助長兵力」。不過以上兩者雖然重要,但都不及「人和」之關係重大。孟子更申論曰:「夫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離婁上>)(註11)
荀子仍以仁政論國防,雖無「仁者無敵」之言,但卻將其觀念,做了深入論述,曰:「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士民不親附,則湯武不能以必勝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於附民而已。...故仁人上下,百將一心,三軍同力,臣之於君也,下之於上也。」「附民」就是以民為依歸,也就是要「愛民」、「利民」。荀子更進一步將行仁政之抽象意理加以具體化,提出:「禮者,治辨之極也,強國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名之總也,王公由之,可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隕(損)社稷也。」為什麼?荀子解釋曰:「隆禮貴義者,其國治,簡禮賤義者,其國亂。治者強,亂者弱。」( 以上引自《荀子.議兵》)「國無禮則不正,禮之所以正國也。」(<王霸>) 凡此均知荀子從道德層面造成國家和諧,上下一心之局面,從而鞏固國防。
在戰爭觀方面,荀子認為「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爭奪也。」( <議兵>) 既為義兵,則「不殺老弱,不獵(踐)禾稼,服者不禽(擒),格(拒捍)者不舍,奔命(奔走來歸)者不獲(獲之為囚)。凡誅,非誅其百姓也,誅其亂百姓者也。」(<議兵>)在作戰遂行方面,反對不聽將軍之令而憑個人之勇的作戰行動,曰:「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順命為上,有它舅均C令不進而進,猶令不退而退也,其罪惟均(同)。」此外,既戰之時,不僅主張先謀,也不排除權變。「見其可欲也,則必前後慮其可惡者;見其可利也,則必前後慮其可害者,而兼權(平輕重)之,孰(甚)計之,然後定其欲惡取舍,如是則常不失陷矣。」(<不茍>)「地來而民去,累多而奶痋A雖守者(地)益(增多),所以守者(守地之人)損(減少),是以大者之所以反削(弱)也。」(<王制>)
總之,孔子、孟子、荀子雖各有其獨特的主張,然強調仁政立國、強國之道,實為儒家的中心思想。但由於所處時代各不相同,其所言乃有程度上之差異。孔子處春秋之世,以維護封建體制為出發;孟子處戰國初期,封建制度早已被破壞,而變為列強割據的局面,整個局勢演變為統一問題,但卻無任何一國足以為之,既無任一武力一統天下,乃力倡「以民為貴」;荀子生長於戰國末期,秦之國力已超過於各國,而秦之地勢又便於征服山東諸侯,荀子不反對武立統一,固有理由。又儒家只言為何而戰,卻未論及如何而戰,故無完整之軍事思想。

轉載~~~~~~~~~~~~~~~~~~~~

Babyhuang
頂級玩家
頂級玩家
文章: 1391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01, 2002 8:00 am

文章 Babyhuang » 週二 3月 05, 2002 1:18 am

上你的icq看,直接點網站複製在網址列上就行了!

Babyhuang
頂級玩家
頂級玩家
文章: 1391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01, 2002 8:00 am

文章 Babyhuang » 週二 3月 05, 2002 1:14 am

mio太……厲害了!短短幾句就解釋完了!佩服@o@

ZHANG
頂級玩家
頂級玩家
文章: 2332
註冊時間: 週日 8月 12, 2001 8:00 am

文章 ZHANG » 週一 3月 04, 2002 8:01 pm

mio大大真強耶.....
好厲害.....

Kenneth
高級玩家
高級玩家
文章: 451
註冊時間: 週一 12月 17, 2001 8:00 am

文章 Kenneth » 週一 3月 04, 2002 7:13 pm

大大,看不出來你還真有真材實料呢?我都不知道如何回應呢?
有事請Wait==Wait->無事再找俺啦
ICQ:143887103

mio
口水太多 @_@
口水太多 @_@
文章: 10882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01, 2001 8:00 am

文章 mio » 週一 3月 04, 2002 7:02 pm

儒家的兵學思想:包括慎戰、國防與民生並重、義戰、仁戰等。

儒家兵學思想主軸在大戰略或國家戰略方面是孔子強調的「足食」「足兵」「民信」的必要性。

儒家兵學思想認為應先充實國防軍備,再加強民生經濟。

anies
高級玩家
高級玩家
文章: 436
註冊時間: 週六 2月 23, 2002 8:00 am

文章 anies » 週一 3月 04, 2002 6:42 pm

請問一下各位帥哥,美女們,你們知道什麼是儒家兵學思想,因為我們學校的龜毛教官臨時要我們在禮拜四回家前趕一篇有關於儒家兵學思想的1000字以上的報告.如果各位帥哥美女們有相關資料,請po給我.謝謝!!^ ^

回覆文章

回到「 F.S warriors公會」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7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