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樑之兵連於城下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閑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無伐,以臨周,
祭器必出。挾天子,案圖籍,此王業也。’秦王以為然,故具疏恕T十乘而入之樑也。
今儀入樑,王果伐之,是王內罷國而外伐與國, 廣鄰敵以內自臨,而信儀於秦王也。
此臣之所謂‘托儀’也。”齊王曰:“善。”乃使解兵。
注 索隱凡王者大祭祀必陳設文物軒車彝器等,因謂此等為祭器也。
注 索隱此與戰國策同。舊本作“□”者,誤也。
注 索隱謂齊之伐樑也。樑之與齊,先相許與約從為鄰,故雲與國也。
張儀相魏一歲,卒 於魏也。
注 索隱年表張儀以安僖王十年卒。紀年雲樑安僖王九年五月卒。
陳軫者,遊說之士。與張儀俱事秦惠王,皆貴重,爭寵。張儀惡陳軫於秦王曰:
“軫重幣輕使秦楚之閑,將為國交也。今楚不加善於秦而善軫者,軫自為厚而為王
薄也。且軫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聽乎?”王謂陳軫曰:“吾聞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
軫曰:“然。”王曰:“儀之言果信矣。”軫曰:“非獨儀知之也,行道之士盡知之矣。
昔子胥忠於其君而天下爭以為臣,曾參孝於其親而天下願以為子。故賣僕妾不出閭巷而
售者,良僕妾也;出婦嫁於鄉曲者,良婦也。今軫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軫為忠乎?忠且
見□,軫不之楚何歸乎?”王以其言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終相張儀,而陳軫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陳軫使於秦。過樑,
欲見犀首。犀首謝弗見。軫曰:“吾為事來, 公不見軫,軫將行,不得待異日。”犀
首見之。
陳軫曰:“公何好飲也?”犀首曰:“無事也。”曰:“吾請令公厭事 可乎?”
曰:“柰何?”曰:“田需 約諸侯從親,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謂於王曰:‘臣
與燕妳趙之王有故,數使人來,曰:“無事何不相見”,願謁行於王。’王雖許公,公
請毋多車,以車三十乘,可陳之於庭,明言之燕妳趙。”燕妳趙客聞之,馳車告其王,
使人迎犀首。楚王聞之大怒,曰:“田需與寡人約,而犀首之燕妳趙,是欺我也。”怒
而不聽其事。齊聞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國相事皆斷於犀首。軫遂至
秦。
注 索隱軫語犀首,言我故來,欲有教汝之事,何不相見。
注 索隱上一艷反。厭者,飽也,謂欲令其多事也。
注 索隱需時為魏相也。
韓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問於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
惠王未能為之決。陳軫適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
陳軫對曰:“王聞夫越人莊潟乎?”王曰:“不聞。”曰:“越人莊潟仕楚執?,
有頃而病。楚王曰:‘潟故越之鄙細人也,今仕楚執?,貴富矣,亦思越不?’中謝
對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則越聲,不思越則楚聲。’使人往聽之,猶尚
越聲也。今臣雖□逐之楚,豈能無秦聲哉!”惠王曰:“善。今韓魏相攻,期年不解,
或謂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 寡人不能決,願子為子主計 之余,為寡人計之。”
陳軫對曰:“亦嘗有以夫卞莊子 刺虎聞於王者乎?莊子欲刺虎,館豎子止之,曰:
‘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
雙虎之名。’卞莊子以為然,立須之。有頃,兩虎果□,大者傷,小者死。莊子從傷者
而刺之,一舉果有雙虎之功。今韓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國傷,小國亡,從傷而伐
之,一舉必有兩實。此猶莊子刺虎之類也。臣主與王何異也。” 惠王曰:“善。”
卒弗救。大國果傷,小國亡,秦興兵而伐,大克之。此陳軫之計也。
注 索隱蓋謂侍御之官。
注 索隱此蓋張儀等之計策。
注 索隱子指陳軫也。子主謂楚王。
注 索隱館莊子。謂逆旅舍其人字莊子者,或作“卞莊子”也。
注 索隱臣主,為軫之主楚王也。王,秦惠王。以言我主與王俱宜待韓妳魏之斃而
擊之,亦無異也。
犀首者,魏之陰晉人也, 名衍,姓公孫氏。與張儀不善。
注 集解司馬彪曰:“犀首,魏官名,若今虎牙將軍。”
張儀為秦之魏,魏王相張儀。犀首弗利,故令人謂韓公叔曰:“張儀已合秦魏矣,
其言曰 ‘魏攻南陽,秦攻三川’。魏王所以貴張子者,欲得韓地也。且韓之南陽已舉
矣,子何不少委焉以為衍功,則秦魏之交可錯矣。 然則魏必圖秦而□儀,收韓而相衍。”
公叔以為便,因委之犀首以為功。果相魏。張儀去。
注 正義此張儀合秦魏之辭也。
注 索隱錯音措。按:錯,停止也。
注 集解徐廣曰:“復相秦。”
義渠君朝於魏。犀首聞張儀復相秦,害之。犀首乃謂義渠君曰:“道遠不得復過,
請謁事情。” 曰:“中國無事, 秦得燒掇焚
史記卷七十 張儀列傳 第
-
peter_zhong
- 究級玩家

- 文章: 7719
- 註冊時間: 週四 7月 19, 2001 8:00 am
注 集解徐廣曰:“桑,一作‘栗’。”索隱按:此皆韓之宮苑,亦見戰國策。
“故為大王計,莫如為秦。 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如韓。非以韓能強於
楚也,其地勢然也。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秦王必喜。夫攻楚以利其地,轉禍而說秦,
計無便於此者。”
注 集解為,於偽反。
韓王聽儀計。張儀歸報,秦惠王封儀五邑,號曰武信君。使張儀東說齊愍王曰:
“天下強國無過齊者,大臣父兄殷?富樂。然而為大王計者,皆為一時之說,不顧
百世之利。從人說大王者,必曰‘齊西有強趙,南有韓與樑。齊,負海之國也,地廣民
?,兵強士勇,雖有百秦,將無柰齊何’。大王賢其說而不計其實。
夫從人朋黨比周,莫不以從為可。臣聞之,齊與魯三戰而魯三勝,國以危亡隨其後,
雖有戰勝之名,而有亡國之實。是何也?齊大而魯小也。今秦之與齊也,猶齊之與魯也。
秦趙戰於河漳之上,再戰而趙再勝秦;戰於番吾 之下,再戰又勝秦。四戰之後,趙之
亡卒數十萬,邯鄲僅存,雖有戰勝之名而國已破矣。是何也?秦強而趙弱。
注 索隱上音盤,又音婆,趙之邑也。
“今秦楚嫁女娶婦,為昆弟之國。韓獻宜陽;樑效河外; 趙入朝澠 池,割河閑
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驅韓樑攻齊之南地,悉趙兵渡清河,指博關, 臨?妳即墨
非王之有也。國一擉ㄖ臐A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願大王孰計之也。”
注 索隱按:河外,河之南邑,若曲沃妳平周等也。正義謂同妳華州地也。
注 集解撓善反。
注 索隱謂河漳之閑邑,暫割以事秦耳。正義河閑,瀛州縣。
注 正義博關在博州。趙兵從貝州度黃河,指博關,則漯河南臨淄妳即墨危矣。
齊王曰:“齊僻陋,隱居東海之上,未嘗聞社稷之長利也。”乃許張儀。
張儀去,西說趙王曰:“敝邑秦王使使臣效愚計於大王。大王收率天下以賓秦,秦
兵不敢出函谷關十五年。大王之威行於山東,敝邑恐懼懾伏,繕甲厲兵,飾車騎, 習
馳射,力田積粟,守四封之內,愁居懾處,不敢動搖,唯大王有意督過之也。
注 正義飾音□。
注 索隱督者,正其事而責之。督過,是深責其過也。
“今以大王之力,舉巴蜀,並漢中,包兩周,遷九鼎,守白馬之津。秦雖僻遠,然
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今秦有敝甲凋兵,軍於澠池,願渡河菖漳,據番吾,會邯鄲之下,
願以甲子合戰,以正殷紂之事,敬使使臣先聞左右。
“凡大王之所信為從者恃蘇秦。蘇秦熒惑諸侯,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欲反齊國,
而自令車裂於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與秦為昆弟之國,而韓樑稱為東藩之臣,
齊獻魚鹽之地,此斷趙之右臂也。夫斷右臂而與人□,失其黨而孤居,求欲毋危,豈可
得乎?
“今秦發三將軍:其一軍塞午道, 告齊使興師渡清河,軍於邯鄲之東;一軍軍成
皋,驅韓樑軍於河外; 一軍軍於澠池。約四國為一以攻趙,趙*(服)**[破]*,必四分
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隱情,先以聞於左右。臣竊為大王計,莫如與秦王遇於澠池,面相
見而口相結,請案兵無攻。願大王之定計。”
注 索隱此午道當在趙之東,齊之西也。午道,地名也。鄭玄雲“一縱一橫為午”,
謂交道也。
注 正義河外謂鄭妳滑州,北臨河。
趙王曰:“先王之時,奉陽君專權擅勢,蔽欺先王,獨擅綰事,寡人居屬師傅,不
與國謀計。先王□鏦臣,寡人年幼,奉祀之日新,心固竊疑焉,以為一從不事秦,非國
之長利也。乃且願變心易慮,割地謝前過以事秦。方將約車趨行, 適聞使者之明詔。”
趙王許張儀,張儀乃去。
注 正義趨音趣。
北之燕,說燕昭王曰:“大王之所親莫如趙。昔趙襄子嘗以其姊為代王妻,欲並代,
約與代王遇於句注之塞。 乃令工人作為金鬥,長其尾, 令可以擊人。與代王飲,陰
告廚人曰:‘即酒酣樂,進熱啜, 反鬥以擊之。’ 於是酒酣樂,進熱啜,廚人進斟,
因反鬥以擊代王,殺之,王腦塗地。其姊聞之,因摩笄以自刺,故至今有摩笄之山。
代王之亡,天下莫不聞。
注 正義句注山在代州也。上音勾。
注 索隱鬥音主。凡方者為鬥,若安長柄,則名為?,音主。尾即鬥之柄,其形若
刀也。
注 索隱音昌悅反。按:謂熱而啜之,是羹也。於下雲“廚人進斟”,斟謂羹勺,
故因名羹曰斟。左氏“羊羹不斟”是也。
注 正義反即倒鬥柄擊也。
注 集解笄,婦人之首飾,如今象牙
“故為大王計,莫如為秦。 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如韓。非以韓能強於
楚也,其地勢然也。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秦王必喜。夫攻楚以利其地,轉禍而說秦,
計無便於此者。”
注 集解為,於偽反。
韓王聽儀計。張儀歸報,秦惠王封儀五邑,號曰武信君。使張儀東說齊愍王曰:
“天下強國無過齊者,大臣父兄殷?富樂。然而為大王計者,皆為一時之說,不顧
百世之利。從人說大王者,必曰‘齊西有強趙,南有韓與樑。齊,負海之國也,地廣民
?,兵強士勇,雖有百秦,將無柰齊何’。大王賢其說而不計其實。
夫從人朋黨比周,莫不以從為可。臣聞之,齊與魯三戰而魯三勝,國以危亡隨其後,
雖有戰勝之名,而有亡國之實。是何也?齊大而魯小也。今秦之與齊也,猶齊之與魯也。
秦趙戰於河漳之上,再戰而趙再勝秦;戰於番吾 之下,再戰又勝秦。四戰之後,趙之
亡卒數十萬,邯鄲僅存,雖有戰勝之名而國已破矣。是何也?秦強而趙弱。
注 索隱上音盤,又音婆,趙之邑也。
“今秦楚嫁女娶婦,為昆弟之國。韓獻宜陽;樑效河外; 趙入朝澠 池,割河閑
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驅韓樑攻齊之南地,悉趙兵渡清河,指博關, 臨?妳即墨
非王之有也。國一擉ㄖ臐A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願大王孰計之也。”
注 索隱按:河外,河之南邑,若曲沃妳平周等也。正義謂同妳華州地也。
注 集解撓善反。
注 索隱謂河漳之閑邑,暫割以事秦耳。正義河閑,瀛州縣。
注 正義博關在博州。趙兵從貝州度黃河,指博關,則漯河南臨淄妳即墨危矣。
齊王曰:“齊僻陋,隱居東海之上,未嘗聞社稷之長利也。”乃許張儀。
張儀去,西說趙王曰:“敝邑秦王使使臣效愚計於大王。大王收率天下以賓秦,秦
兵不敢出函谷關十五年。大王之威行於山東,敝邑恐懼懾伏,繕甲厲兵,飾車騎, 習
馳射,力田積粟,守四封之內,愁居懾處,不敢動搖,唯大王有意督過之也。
注 正義飾音□。
注 索隱督者,正其事而責之。督過,是深責其過也。
“今以大王之力,舉巴蜀,並漢中,包兩周,遷九鼎,守白馬之津。秦雖僻遠,然
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今秦有敝甲凋兵,軍於澠池,願渡河菖漳,據番吾,會邯鄲之下,
願以甲子合戰,以正殷紂之事,敬使使臣先聞左右。
“凡大王之所信為從者恃蘇秦。蘇秦熒惑諸侯,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欲反齊國,
而自令車裂於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與秦為昆弟之國,而韓樑稱為東藩之臣,
齊獻魚鹽之地,此斷趙之右臂也。夫斷右臂而與人□,失其黨而孤居,求欲毋危,豈可
得乎?
“今秦發三將軍:其一軍塞午道, 告齊使興師渡清河,軍於邯鄲之東;一軍軍成
皋,驅韓樑軍於河外; 一軍軍於澠池。約四國為一以攻趙,趙*(服)**[破]*,必四分
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隱情,先以聞於左右。臣竊為大王計,莫如與秦王遇於澠池,面相
見而口相結,請案兵無攻。願大王之定計。”
注 索隱此午道當在趙之東,齊之西也。午道,地名也。鄭玄雲“一縱一橫為午”,
謂交道也。
注 正義河外謂鄭妳滑州,北臨河。
趙王曰:“先王之時,奉陽君專權擅勢,蔽欺先王,獨擅綰事,寡人居屬師傅,不
與國謀計。先王□鏦臣,寡人年幼,奉祀之日新,心固竊疑焉,以為一從不事秦,非國
之長利也。乃且願變心易慮,割地謝前過以事秦。方將約車趨行, 適聞使者之明詔。”
趙王許張儀,張儀乃去。
注 正義趨音趣。
北之燕,說燕昭王曰:“大王之所親莫如趙。昔趙襄子嘗以其姊為代王妻,欲並代,
約與代王遇於句注之塞。 乃令工人作為金鬥,長其尾, 令可以擊人。與代王飲,陰
告廚人曰:‘即酒酣樂,進熱啜, 反鬥以擊之。’ 於是酒酣樂,進熱啜,廚人進斟,
因反鬥以擊代王,殺之,王腦塗地。其姊聞之,因摩笄以自刺,故至今有摩笄之山。
代王之亡,天下莫不聞。
注 正義句注山在代州也。上音勾。
注 索隱鬥音主。凡方者為鬥,若安長柄,則名為?,音主。尾即鬥之柄,其形若
刀也。
注 索隱音昌悅反。按:謂熱而啜之,是羹也。於下雲“廚人進斟”,斟謂羹勺,
故因名羹曰斟。左氏“羊羹不斟”是也。
注 正義反即倒鬥柄擊也。
注 集解笄,婦人之首飾,如今象牙
まつざか だいすけ-
peter_zhong
- 究級玩家

- 文章: 7719
- 註冊時間: 週四 7月 19, 2001 8:00 am
哀王於是乃倍從約而因儀請成於秦。張儀歸,復相秦。三歲而魏復背秦為從。
秦攻魏,取曲沃。明年,魏復事秦。
秦欲伐齊,齊楚從親,於是張儀往相楚。楚懷王聞張儀來,虛上舍而自館之。
曰:“此僻陋之國,子何以教之?”儀說楚王曰:“大王誠能聽臣,閉關絕約於齊,
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裡, 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婦嫁女,長為兄弟之國。
此北弱齊而西益秦也,計無便此者。”楚王大說而許之。鏦臣皆賀,陳軫獨吊之。楚王
怒曰:“寡人不興師發兵得六百裡地,鏦臣皆賀,子獨吊,何也?”陳軫對曰:“不然,
以臣觀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齊秦合,齊秦合則患必至矣。”楚王曰:“有說乎?”陳
軫對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齊也。今閉關絕約於齊,則楚孤。秦奚貪夫孤國,
而與之商於之地六百裡?張儀至秦,必負王,是北絕齊交,西生患於秦也,而兩國之兵
必俱至。善為王計者,不若陰合而陽絕於齊,使人隨張儀。苟與吾地,絕齊未晚也;不
與吾地,陰合謀計也。”楚王曰:“願陳子閉口毋復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
張儀,厚賂之。於是遂閉關絕約於齊,使一將軍隨張儀。
注 索隱劉氏雲:“商□今之商州,有古商城;其西二百余裡有古於城。”
張儀至秦,詳失綏墮車, 不朝三月。楚王聞之,曰:“儀以寡人絕齊未甚邪?”
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罵齊王。齊王大怒,折節而下秦。秦齊之交合,張儀
乃朝,謂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裡,願以獻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於王,
以商於之地六百裡,不聞六裡。”還報楚王,楚王大怒,發兵而攻秦。陳軫曰:“軫可
發口言乎?攻之不如割地反以賂秦,與之並兵而攻齊,是我出地於秦,取償於齊也,王
國尚可存。”楚王不聽,卒發兵而使將軍屈□擊秦。
秦齊共攻楚,斬首八萬,殺屈□,遂取丹陽、 漢中之地。 楚又復益發兵而襲秦,
至藍田,大戰,楚大敗,於是楚割兩城以與秦平。
注 正義詳音羊。
注 集解徐廣曰:“在枝江。”
注 正義今樑州也,在漢水北。
秦要楚 欲得黔中地,欲以武關外 易之。楚王曰:“不願易地,願得張儀而獻黔
中地。”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張儀乃請行。惠王曰:“彼楚王怒子之負以商於之地,
是且甘心於子。”張儀曰:“秦強楚弱,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鄭袖,袖所言皆從。
且臣奉王之節使楚,楚何敢加誅。假令誅臣而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願。”遂使楚。
楚懷王至則囚張儀,將殺之。靳尚謂鄭袖曰:“子亦知子之賤於王乎?”鄭袖曰:“何
也?”靳尚曰:“秦王甚愛張儀而不欲出之, 今將以上庸之地六縣 賂楚,美人聘楚,
以宮中善歌謳者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貴而夫人斥矣。不若為言而出之。”於是
鄭袖日夜言懷王曰:“人臣各為其主用。今地未入秦,秦使張儀來,至重王。王未有禮
而殺張儀,秦必大怒攻楚。妾請子母俱遷江南,毋為秦所魚肉也。”懷王後悔,赦張儀,
厚禮之如故。
注 正義要音腰也。
注 正義□商於之地。
注 索隱按:“不”字當作“必”。時張儀為楚所囚,故必欲出之也。正義秦王不
欲出張儀使楚,若欲自行,今秦欲以上庸地及美人贖儀。
注 正義今房州也張儀既出,未去,聞蘇秦死, 乃說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
敵四國,被險帶河,四塞以為固。虎賁之士百余萬,車千乘,騎萬匹,積粟如丘山。法
令既明,士卒安難樂死,主明以嚴,將智以武,雖無出甲,席卷常山之險,必折天下之
脊, 天下有後服者先亡。且夫為從者,無以異於驅鏦羊而攻猛虎,虎之與羊不格明矣。
今王不與猛虎而與鏦羊,臣竊以為大王之計過也。
注 索隱按:此時當秦惠王之後元十四年。
注 索隱按:常山於天下在北,有若人之背脊也。正義古之帝王多都河北、河東故
也。
“凡天下強國,非秦而楚,非楚而秦,兩國交爭,其勢不兩立。大王不與秦,秦下
甲據宜陽,韓之上地不通。下河東,取成皋,韓必入臣,樑則從風而動。
秦攻楚之西,韓、樑攻其北,社稷安得毋危?
“且夫從者聚鏦弱而攻至強,不料敵而輕戰,國貧而數舉兵,危亡之術也。臣聞之,
兵不如者勿與挑戰, 粟不如者勿與持久。夫從人飾辯虛辭,高主之節,言其利不言其
害,卒有秦禍, 無及為已。是故願大王之孰計之。
注 正義挑,田鳥反。
注 正義卒,□勿反。
“秦西有巴蜀,大船積粟,起於汶山, 浮江已下,至楚三千余裡。舫船 載卒,
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裡,裡數雖多,然而不費牛馬之力,
不至十日而距
秦攻魏,取曲沃。明年,魏復事秦。
秦欲伐齊,齊楚從親,於是張儀往相楚。楚懷王聞張儀來,虛上舍而自館之。
曰:“此僻陋之國,子何以教之?”儀說楚王曰:“大王誠能聽臣,閉關絕約於齊,
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裡, 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婦嫁女,長為兄弟之國。
此北弱齊而西益秦也,計無便此者。”楚王大說而許之。鏦臣皆賀,陳軫獨吊之。楚王
怒曰:“寡人不興師發兵得六百裡地,鏦臣皆賀,子獨吊,何也?”陳軫對曰:“不然,
以臣觀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齊秦合,齊秦合則患必至矣。”楚王曰:“有說乎?”陳
軫對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齊也。今閉關絕約於齊,則楚孤。秦奚貪夫孤國,
而與之商於之地六百裡?張儀至秦,必負王,是北絕齊交,西生患於秦也,而兩國之兵
必俱至。善為王計者,不若陰合而陽絕於齊,使人隨張儀。苟與吾地,絕齊未晚也;不
與吾地,陰合謀計也。”楚王曰:“願陳子閉口毋復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
張儀,厚賂之。於是遂閉關絕約於齊,使一將軍隨張儀。
注 索隱劉氏雲:“商□今之商州,有古商城;其西二百余裡有古於城。”
張儀至秦,詳失綏墮車, 不朝三月。楚王聞之,曰:“儀以寡人絕齊未甚邪?”
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罵齊王。齊王大怒,折節而下秦。秦齊之交合,張儀
乃朝,謂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裡,願以獻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於王,
以商於之地六百裡,不聞六裡。”還報楚王,楚王大怒,發兵而攻秦。陳軫曰:“軫可
發口言乎?攻之不如割地反以賂秦,與之並兵而攻齊,是我出地於秦,取償於齊也,王
國尚可存。”楚王不聽,卒發兵而使將軍屈□擊秦。
秦齊共攻楚,斬首八萬,殺屈□,遂取丹陽、 漢中之地。 楚又復益發兵而襲秦,
至藍田,大戰,楚大敗,於是楚割兩城以與秦平。
注 正義詳音羊。
注 集解徐廣曰:“在枝江。”
注 正義今樑州也,在漢水北。
秦要楚 欲得黔中地,欲以武關外 易之。楚王曰:“不願易地,願得張儀而獻黔
中地。”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張儀乃請行。惠王曰:“彼楚王怒子之負以商於之地,
是且甘心於子。”張儀曰:“秦強楚弱,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鄭袖,袖所言皆從。
且臣奉王之節使楚,楚何敢加誅。假令誅臣而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願。”遂使楚。
楚懷王至則囚張儀,將殺之。靳尚謂鄭袖曰:“子亦知子之賤於王乎?”鄭袖曰:“何
也?”靳尚曰:“秦王甚愛張儀而不欲出之, 今將以上庸之地六縣 賂楚,美人聘楚,
以宮中善歌謳者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貴而夫人斥矣。不若為言而出之。”於是
鄭袖日夜言懷王曰:“人臣各為其主用。今地未入秦,秦使張儀來,至重王。王未有禮
而殺張儀,秦必大怒攻楚。妾請子母俱遷江南,毋為秦所魚肉也。”懷王後悔,赦張儀,
厚禮之如故。
注 正義要音腰也。
注 正義□商於之地。
注 索隱按:“不”字當作“必”。時張儀為楚所囚,故必欲出之也。正義秦王不
欲出張儀使楚,若欲自行,今秦欲以上庸地及美人贖儀。
注 正義今房州也張儀既出,未去,聞蘇秦死, 乃說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
敵四國,被險帶河,四塞以為固。虎賁之士百余萬,車千乘,騎萬匹,積粟如丘山。法
令既明,士卒安難樂死,主明以嚴,將智以武,雖無出甲,席卷常山之險,必折天下之
脊, 天下有後服者先亡。且夫為從者,無以異於驅鏦羊而攻猛虎,虎之與羊不格明矣。
今王不與猛虎而與鏦羊,臣竊以為大王之計過也。
注 索隱按:此時當秦惠王之後元十四年。
注 索隱按:常山於天下在北,有若人之背脊也。正義古之帝王多都河北、河東故
也。
“凡天下強國,非秦而楚,非楚而秦,兩國交爭,其勢不兩立。大王不與秦,秦下
甲據宜陽,韓之上地不通。下河東,取成皋,韓必入臣,樑則從風而動。
秦攻楚之西,韓、樑攻其北,社稷安得毋危?
“且夫從者聚鏦弱而攻至強,不料敵而輕戰,國貧而數舉兵,危亡之術也。臣聞之,
兵不如者勿與挑戰, 粟不如者勿與持久。夫從人飾辯虛辭,高主之節,言其利不言其
害,卒有秦禍, 無及為已。是故願大王之孰計之。
注 正義挑,田鳥反。
注 正義卒,□勿反。
“秦西有巴蜀,大船積粟,起於汶山, 浮江已下,至楚三千余裡。舫船 載卒,
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裡,裡數雖多,然而不費牛馬之力,
不至十日而距
まつざか だいすけ-
peter_zhong
- 究級玩家

- 文章: 7719
- 註冊時間: 週四 7月 19, 2001 8:00 am
注 索隱七各反,又七故反,二音。
儀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 當屯留之道, 魏絕南陽, 楚臨
南鄭, 秦攻新城、 宜陽, 以臨二周之郊,誅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
能救,九鼎寶器必出。據九鼎,案圖籍,挾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
今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翟之倫也,敝兵勞?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
者於朝,爭利者於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翟,去王
業遠矣。”
注 集解徐廣曰:“一作‘尋’,成皋鞏縣有尋口。”索隱一本作“尋谷”,尋什
聲相近,故其名惑也。戰國策雲“滉轅、緱氏之口”,亦其地相近也。正義括地志雲:
“溫泉水□尋,源出洛州鞏縣西南四十裡。注水經雲?城水出北山?溪。
又有故?城,在鞏縣西南五十八裡。”按:洛州緱氏縣東南四十裡,與?溪相近之
地。
注 正義屯留,潞州縣也。道□太行羊腸阪道也。
注 正義南陽,懷州也。是當屯留之道,令魏絕斷壞羊腸、韓上黨之路也。
注 正義是塞什谷之口也。令楚兵臨鄭南,塞滉轅?口,斷韓南陽之兵也。
注 索隱此新城當在河南伊闕之左右。
注 正義洛州福昌縣也。
注 索隱去王遠矣。王音於放反。
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
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地小民貧,故臣願先從事於易。夫蜀,西僻之國也,
而戎翟之長也,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鏦羊。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
足以富民 繕兵,不傷?而彼已服焉。 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 而天下不
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 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惡名也,而
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請謁其故: 周,天下之宗室也;
齊,韓之與國也。
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 將二國並力合謀,以因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
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謂危也。不如伐蜀完。”
注 索隱遇其財。戰國策“遇”作“得”。
注 正義繕音膳,同“軹”,具食也。
注 索隱西海謂蜀川也。海者珍藏所聚生,猶謂秦中為“陸海”然也。其實西亦有
海也。正義海之言晦也,西夷晦昧無知,故言海也。言利盡西方羌戎。
注 索隱按:名謂傳其德也,實謂土地財寶。
注 索隱謁者,告也,陳也。故,謂陳不宜伐之端由也。
注 正義韓自知亡三川,故與周並力合謀也。
惠王曰:“善,寡人請聽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 遂定蜀, 貶蜀王更
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
注 索隱六國年表在惠王二十二年十月也。
注 正義表雲秦惠王後元年十月,擊滅之。
秦惠王十年,使公子華 與張儀圍蒲陽, 降之。儀因言秦復與魏,而使公子繇質
於魏。儀因說魏王曰:“秦王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無禮。”魏因入上郡、少樑,謝秦
惠王。惠王乃以張儀為相,更名少樑曰夏陽。
注 集解徐廣曰:“一作‘革’。”
注 索隱魏邑名也。正義在隰州隰州縣,蒲邑故城是也。
注 集解徐廣曰:“夏陽在樑山龍門。”索隱音下。夏,山名也,亦曰大夏,是蜀
所都。正義少樑城,同州韓城縣南二十三裡。夏陽城在縣南二十裡。樑山在縣東南十九
裡。龍門山在縣北五十裡。
儀相秦四歲,立惠王為王。 居一歲,為秦將,取陝。築上郡塞。
注 正義表雲惠王之十三年,周顯王之三十四年也。
其後二年,使與齊、楚之相會嚙桑。東還而免相,相魏以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諸
侯效之。魏王不肯聽儀。秦王怒,伐取魏之曲沃、平周,復陰厚張儀益甚。張儀驅,無
以歸報。留魏四歲而魏襄王卒,哀王立。張儀復說哀王,哀王不聽。於是張儀陰令秦伐
魏。魏與秦戰,敗。
明年,齊又來敗魏於觀津。 秦復欲攻魏,先敗韓申差軍,斬首八萬,諸侯震恐。
而張儀復說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裡,卒不過三十萬。地四平,諸侯四通輻湊,無名
山大川之限。從鄭至樑二百余裡,車馳人走,不待力而至。樑南與楚境,西與韓境,北
與趙境,東與齊境,卒戍四方,守亭鄣者不下十萬。樑之地勢,固戰場也。樑南與楚而
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則韓攻其西;不親於
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
注 集解觀音貫。
“且夫諸侯之為從者,將以安社稷尊主強兵顯名也。今從者一天下,約為昆弟,刑
白馬以盟洹水之上, 以相堅也。而親昆弟同父母,尚有爭錢財,而欲恃詐偽反復蘇秦
之余謀,其不可成亦明矣。
注 集解洹音桓。
“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 據卷、衍、*[燕]*、酸棗, 劫燱取陽晉, 則
趙不南,趙不南而樑不北,樑不北則從道絕,從道絕則大王之國欲毋危不可得也。
秦折韓而攻樑, 韓怯於秦,秦韓為一,樑之亡可立而須也。此臣之所為大王患也。
注 索隱河之西,□曲沃、平周之邑等。正義河外□卷、衍、燕、酸棗。
注 集解卷,丘權反。衍,以善反。索隱卷縣在河南。衍,地名。正義卷、衍屬鄭
州;燕,滑州胙城縣;酸棗屬滑州:皆黃河南岸地。
注 正義故城在曹州乘氏縣西北三十七裡。
注 索隱戰國策“折”作“挾”也。
“為大王計,莫如事秦。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臥,
國必無憂矣。
注 正義枕,針鴆反。
“且夫秦之所欲弱者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如樑。楚雖有富大之名而實空瞗F
其卒雖多,然而輕走易北,不能堅戰。悉樑之兵南面而伐楚,勝之必矣。割楚而益
樑,虧楚而適秦,嫁禍安國,此善事也。大王不聽臣,秦下甲士而東伐,雖欲事秦,不
可得矣。
“且夫從人多奮辭而少可信,說一諸侯而成封侯,是故天下之遊談士莫不日夜
儀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 當屯留之道, 魏絕南陽, 楚臨
南鄭, 秦攻新城、 宜陽, 以臨二周之郊,誅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
能救,九鼎寶器必出。據九鼎,案圖籍,挾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
今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翟之倫也,敝兵勞?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
者於朝,爭利者於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翟,去王
業遠矣。”
注 集解徐廣曰:“一作‘尋’,成皋鞏縣有尋口。”索隱一本作“尋谷”,尋什
聲相近,故其名惑也。戰國策雲“滉轅、緱氏之口”,亦其地相近也。正義括地志雲:
“溫泉水□尋,源出洛州鞏縣西南四十裡。注水經雲?城水出北山?溪。
又有故?城,在鞏縣西南五十八裡。”按:洛州緱氏縣東南四十裡,與?溪相近之
地。
注 正義屯留,潞州縣也。道□太行羊腸阪道也。
注 正義南陽,懷州也。是當屯留之道,令魏絕斷壞羊腸、韓上黨之路也。
注 正義是塞什谷之口也。令楚兵臨鄭南,塞滉轅?口,斷韓南陽之兵也。
注 索隱此新城當在河南伊闕之左右。
注 正義洛州福昌縣也。
注 索隱去王遠矣。王音於放反。
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
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地小民貧,故臣願先從事於易。夫蜀,西僻之國也,
而戎翟之長也,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鏦羊。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
足以富民 繕兵,不傷?而彼已服焉。 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 而天下不
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 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惡名也,而
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請謁其故: 周,天下之宗室也;
齊,韓之與國也。
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 將二國並力合謀,以因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
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謂危也。不如伐蜀完。”
注 索隱遇其財。戰國策“遇”作“得”。
注 正義繕音膳,同“軹”,具食也。
注 索隱西海謂蜀川也。海者珍藏所聚生,猶謂秦中為“陸海”然也。其實西亦有
海也。正義海之言晦也,西夷晦昧無知,故言海也。言利盡西方羌戎。
注 索隱按:名謂傳其德也,實謂土地財寶。
注 索隱謁者,告也,陳也。故,謂陳不宜伐之端由也。
注 正義韓自知亡三川,故與周並力合謀也。
惠王曰:“善,寡人請聽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 遂定蜀, 貶蜀王更
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
注 索隱六國年表在惠王二十二年十月也。
注 正義表雲秦惠王後元年十月,擊滅之。
秦惠王十年,使公子華 與張儀圍蒲陽, 降之。儀因言秦復與魏,而使公子繇質
於魏。儀因說魏王曰:“秦王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無禮。”魏因入上郡、少樑,謝秦
惠王。惠王乃以張儀為相,更名少樑曰夏陽。
注 集解徐廣曰:“一作‘革’。”
注 索隱魏邑名也。正義在隰州隰州縣,蒲邑故城是也。
注 集解徐廣曰:“夏陽在樑山龍門。”索隱音下。夏,山名也,亦曰大夏,是蜀
所都。正義少樑城,同州韓城縣南二十三裡。夏陽城在縣南二十裡。樑山在縣東南十九
裡。龍門山在縣北五十裡。
儀相秦四歲,立惠王為王。 居一歲,為秦將,取陝。築上郡塞。
注 正義表雲惠王之十三年,周顯王之三十四年也。
其後二年,使與齊、楚之相會嚙桑。東還而免相,相魏以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諸
侯效之。魏王不肯聽儀。秦王怒,伐取魏之曲沃、平周,復陰厚張儀益甚。張儀驅,無
以歸報。留魏四歲而魏襄王卒,哀王立。張儀復說哀王,哀王不聽。於是張儀陰令秦伐
魏。魏與秦戰,敗。
明年,齊又來敗魏於觀津。 秦復欲攻魏,先敗韓申差軍,斬首八萬,諸侯震恐。
而張儀復說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裡,卒不過三十萬。地四平,諸侯四通輻湊,無名
山大川之限。從鄭至樑二百余裡,車馳人走,不待力而至。樑南與楚境,西與韓境,北
與趙境,東與齊境,卒戍四方,守亭鄣者不下十萬。樑之地勢,固戰場也。樑南與楚而
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則韓攻其西;不親於
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
注 集解觀音貫。
“且夫諸侯之為從者,將以安社稷尊主強兵顯名也。今從者一天下,約為昆弟,刑
白馬以盟洹水之上, 以相堅也。而親昆弟同父母,尚有爭錢財,而欲恃詐偽反復蘇秦
之余謀,其不可成亦明矣。
注 集解洹音桓。
“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 據卷、衍、*[燕]*、酸棗, 劫燱取陽晉, 則
趙不南,趙不南而樑不北,樑不北則從道絕,從道絕則大王之國欲毋危不可得也。
秦折韓而攻樑, 韓怯於秦,秦韓為一,樑之亡可立而須也。此臣之所為大王患也。
注 索隱河之西,□曲沃、平周之邑等。正義河外□卷、衍、燕、酸棗。
注 集解卷,丘權反。衍,以善反。索隱卷縣在河南。衍,地名。正義卷、衍屬鄭
州;燕,滑州胙城縣;酸棗屬滑州:皆黃河南岸地。
注 正義故城在曹州乘氏縣西北三十七裡。
注 索隱戰國策“折”作“挾”也。
“為大王計,莫如事秦。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臥,
國必無憂矣。
注 正義枕,針鴆反。
“且夫秦之所欲弱者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如樑。楚雖有富大之名而實空瞗F
其卒雖多,然而輕走易北,不能堅戰。悉樑之兵南面而伐楚,勝之必矣。割楚而益
樑,虧楚而適秦,嫁禍安國,此善事也。大王不聽臣,秦下甲士而東伐,雖欲事秦,不
可得矣。
“且夫從人多奮辭而少可信,說一諸侯而成封侯,是故天下之遊談士莫不日夜
まつざか だいすけ-
peter_zhong
- 究級玩家

- 文章: 7719
- 註冊時間: 週四 7月 19, 2001 8:00 am
史記卷七十 張儀列傳 第
張儀者,魏人也。 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術,蘇秦自以不及張儀。
注 集解呂氏春秋曰:“儀,魏氏余子。”索隱按:晉有大夫張老,又河東有張城,
張氏為魏人必也。而呂覽以為魏氏余子,則蓋魏之支庶也。又書略說余子謂庶子也。正
義左傳晉有公族、余子、公行。杜預雲:“皆官卿之嫡為公族大夫。余子,嫡子之母弟
也。公行,庶子掌公戎行也。”藝文志雲張子十篇,在縱橫流。
張儀已學遊說 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
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嫝 之。其妻曰:“嘻!
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
“舌在也。”儀曰:“足矣。”
注 索隱音稅。
注 集解音釋。索隱古釋字。
注 索隱音僖。鄭玄曰:“嘻,悲恨之聲。”
蘇秦已說趙王而得相約從親, 然恐秦之攻諸侯,敗約後負,念莫可使用於秦者,
乃使人微感張儀曰:“子始與蘇秦善,今秦已當路,子何不往遊,以求通子之願?”張
儀於是之趙,上謁求見蘇秦。蘇秦乃誡門下人不為通,又使不得去者數日。已而見之,
坐之堂下,賜僕妾之食。因而數讓之 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寧不能
言而富貴子,子不足收也。”謝去之。張儀之來也,自以為故人,求益,反見辱,怒,
念諸侯莫可事,獨秦能苦趙,乃遂入秦。
注 索隱從音足容反。
注 索隱按:謂數設詞而讓之。讓亦責也。數音朔。
蘇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張儀,天下賢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
者,獨張儀可耳。然貧,無因以進。吾恐其樂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為
我陰奉之。”乃言趙王,發金幣車馬,使人微隨張儀,與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車
馬金錢,所欲用,為取給,而弗告。張儀遂得以見秦惠王。
惠王以為客卿,與謀伐諸侯。
蘇秦之舍人乃辭去。張儀曰:“賴子得顯,方且報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
非知君,知君乃蘇君。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以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陰
奉給君資,盡蘇君之計謀。今君已用,請歸報。”張儀曰:“嗟乎,此在吾術中而不悟,
吾不及蘇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謀趙乎?為吾謝蘇君,蘇君之時,儀何敢言。且蘇君
在,儀寧渠能乎!” 張儀既相秦,為文檄 告楚相曰:“始吾從若飲, 我不盜而璧,
若笞我。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而城!”
注 集解渠音詎。索隱渠音詎,古字少,假借耳。
注 集解徐廣曰:“一作‘尺一之檄’。”索隱按:徐廣雲一作“丈二檄”。王劭
按春秋後語雲“丈二尺檄”。許慎雲“檄,二尺書”。
注 索隱若者,汝也。下文而亦訓汝。
苴蜀相攻擊, 各來告急於秦。秦惠王欲發兵以伐蜀,以為道險狹難至,而韓又來
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韓,後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韓襲秦之敝。
猶豫未能決。司馬錯 與張儀爭論於惠王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
韓。”王曰:“請聞其說。”
注 集解徐廣曰:“譙周曰益州‘天苴’讀為‘包黎’之‘包’,音與‘巴’相近,
以為今之巴郡。”索隱苴音巴。謂巴、蜀之夷自相攻擊也。今字作“苴”者,按巴苴是
草名,今論巴,遂誤作“苴”也。或巴人、巴郡本因芭苴得名,所以其字遂以“苴”為
“巴”也。注“益州天苴讀為芭黎”,天苴□巴苴也。譙周,蜀人也,知“天苴”之音
讀為“芭黎”之“芭”。按:芭黎□織木葺為葦籬也,今江南亦謂葦籬曰芭籬也。正義
華陽國志雲:“昔蜀王封其弟於漢中,號曰苴侯,因命之邑曰葭萌。苴侯與巴王為好,
巴與蜀為讎,故蜀王怒,伐苴。苴奔巴,求救於秦。秦遣張儀從子午道伐蜀。*[蜀]*王
自葭萌御之,敗績,走至武陽,為秦軍所害。秦遂滅蜀,因取苴與巴焉。”括地志雲:
“苴侯都葭萌,今利州益昌縣五十裡葭萌故城是。蜀侯都益州巴子城,在合州石鏡縣南
五裡,故墊江縣也。巴子都江州,在都之北,又峽州界也。”
注 集解呂氏春秋曰:“儀,魏氏余子。”索隱按:晉有大夫張老,又河東有張城,
張氏為魏人必也。而呂覽以為魏氏余子,則蓋魏之支庶也。又書略說余子謂庶子也。正
義左傳晉有公族、余子、公行。杜預雲:“皆官卿之嫡為公族大夫。余子,嫡子之母弟
也。公行,庶子掌公戎行也。”藝文志雲張子十篇,在縱橫流。
張儀已學遊說 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
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嫝 之。其妻曰:“嘻!
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
“舌在也。”儀曰:“足矣。”
注 索隱音稅。
注 集解音釋。索隱古釋字。
注 索隱音僖。鄭玄曰:“嘻,悲恨之聲。”
蘇秦已說趙王而得相約從親, 然恐秦之攻諸侯,敗約後負,念莫可使用於秦者,
乃使人微感張儀曰:“子始與蘇秦善,今秦已當路,子何不往遊,以求通子之願?”張
儀於是之趙,上謁求見蘇秦。蘇秦乃誡門下人不為通,又使不得去者數日。已而見之,
坐之堂下,賜僕妾之食。因而數讓之 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寧不能
言而富貴子,子不足收也。”謝去之。張儀之來也,自以為故人,求益,反見辱,怒,
念諸侯莫可事,獨秦能苦趙,乃遂入秦。
注 索隱從音足容反。
注 索隱按:謂數設詞而讓之。讓亦責也。數音朔。
蘇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張儀,天下賢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
者,獨張儀可耳。然貧,無因以進。吾恐其樂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為
我陰奉之。”乃言趙王,發金幣車馬,使人微隨張儀,與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車
馬金錢,所欲用,為取給,而弗告。張儀遂得以見秦惠王。
惠王以為客卿,與謀伐諸侯。
蘇秦之舍人乃辭去。張儀曰:“賴子得顯,方且報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
非知君,知君乃蘇君。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以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陰
奉給君資,盡蘇君之計謀。今君已用,請歸報。”張儀曰:“嗟乎,此在吾術中而不悟,
吾不及蘇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謀趙乎?為吾謝蘇君,蘇君之時,儀何敢言。且蘇君
在,儀寧渠能乎!” 張儀既相秦,為文檄 告楚相曰:“始吾從若飲, 我不盜而璧,
若笞我。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而城!”
注 集解渠音詎。索隱渠音詎,古字少,假借耳。
注 集解徐廣曰:“一作‘尺一之檄’。”索隱按:徐廣雲一作“丈二檄”。王劭
按春秋後語雲“丈二尺檄”。許慎雲“檄,二尺書”。
注 索隱若者,汝也。下文而亦訓汝。
苴蜀相攻擊, 各來告急於秦。秦惠王欲發兵以伐蜀,以為道險狹難至,而韓又來
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韓,後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韓襲秦之敝。
猶豫未能決。司馬錯 與張儀爭論於惠王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
韓。”王曰:“請聞其說。”
注 集解徐廣曰:“譙周曰益州‘天苴’讀為‘包黎’之‘包’,音與‘巴’相近,
以為今之巴郡。”索隱苴音巴。謂巴、蜀之夷自相攻擊也。今字作“苴”者,按巴苴是
草名,今論巴,遂誤作“苴”也。或巴人、巴郡本因芭苴得名,所以其字遂以“苴”為
“巴”也。注“益州天苴讀為芭黎”,天苴□巴苴也。譙周,蜀人也,知“天苴”之音
讀為“芭黎”之“芭”。按:芭黎□織木葺為葦籬也,今江南亦謂葦籬曰芭籬也。正義
華陽國志雲:“昔蜀王封其弟於漢中,號曰苴侯,因命之邑曰葭萌。苴侯與巴王為好,
巴與蜀為讎,故蜀王怒,伐苴。苴奔巴,求救於秦。秦遣張儀從子午道伐蜀。*[蜀]*王
自葭萌御之,敗績,走至武陽,為秦軍所害。秦遂滅蜀,因取苴與巴焉。”括地志雲:
“苴侯都葭萌,今利州益昌縣五十裡葭萌故城是。蜀侯都益州巴子城,在合州石鏡縣南
五裡,故墊江縣也。巴子都江州,在都之北,又峽州界也。”
まつざか だいすけ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7 位訪客